首次冲刺港股遇阻仅隔6天,东鹏饮料便再度叩响港交所大门。
10月9日,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鹏饮料”)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书。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依旧列坐联席保荐人席位。
从偏居华南一隅的国有小厂,到如今征战国际资本市场的行业巨头,东鹏饮料再次向A+H股双平台架构发起冲击。然而,与这一宏大战略相伴的,是重要股东持续的大额减持,以及公司“高现金、高负债、高理财”并行的财务操作。这些举动,也让市场对其港股募资的真实意图打上了一个问号。

二次敲门港交所
今年4月3日,东鹏饮料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然而,由于未能在有效期内完成上市流程,首次递交的招股书于10月3日失效。10月9日,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更新后的上市申请书。
有市场人士认为,港股IPO申请失效在技术上属常见现象。但东鹏饮料在首次招股书失效后仅6天便火速二次递表,足见其对赴港上市的信心。
东鹏饮料的故事是中国消费品领域的一个经典逆袭案例。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饮料小厂。2003年,在国企改制浪潮中,林木勤等人接手了这家企业,并聚焦于当时由红牛一家独大的功能饮料市场。通过模仿与创新并行的策略——尤其是其标志性的瓶装设计和“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精准定位——东鹏饮料成功抓住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和蓝领人群的需求,实现了裂变式增长。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在上交所上市。
速度,是东鹏饮料最鲜明的标签。招股书显示,2021至2024年,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销量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份额由15.0%抬升至26.3%。2022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5.05亿元、112.63亿元、158.39亿元,归母净利润14.41亿元、20.40亿元、33.27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37亿元,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增速仍保持在36%以上。
然而,速度的另一面是“单瓶依赖症”。2022至2024年,东鹏特饮单品收入占比分别为96.6%、91.9%、84.0%,2025年上半年仍达77.9%。尽管公司用“东鹏补水啦”“东鹏大咖”等新品稀释东鹏特饮营收占比,提出了“1+6多品类战略”——“1”是核心产品东鹏特饮,“6”是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预调鸡尾酒、椰汁和大包装饮料六大新品类,但这些新品类目前仍未能形成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已趋于白热化。东鹏饮料不仅持续面临与华彬红牛、奥地利红牛等传统巨头的正面缠斗,还需应对新势力的不断涌入:元气森林推出“大魔王”、中石油旗下“好客之力”等新兴品牌试图分羹,而农夫山泉“尖叫”、娃哈哈“启力”等老牌饮品也虎视眈眈,加剧了本已拥挤的赛道压力。
“把单品做到极致”曾是东鹏杀出重围的利刃,如今却成为投资者问询的焦点:当中国能量饮料渗透率逼近25%,天花板是否将至?东鹏在招股书中给出的回应是“全渠道+全国化+全球化”三线并进,而港交所正是撬动这三线的支点。
“高现金、高负债、高理财”并行
对于此次上市募集所得的资金,东鹏饮料称,将主要用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探索潜在投资和并购机会。此外,部分资金将用于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持续实现产品品类拓展等。然而,公司当前的资金运用情况却令市场对其融资必要性产生疑问。
10月9日,东鹏饮料发布公告称,将使用约8.94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其中近5.89亿元投向无固定期限灵活赎回类理财产品,1.04亿元投向保本型产品。公司声称,这些理财资金主要配置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低风险等级产品,旨在“降低财务费用,提升资金收益”,且“不会对主营业务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握大额现金进行理财,东鹏饮料的负债却居高不下。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年末,公司现金类资产总额达142.23亿元,短期借款增至65.51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6.08%。
一边是高企的负债,一边是充裕的现金与高额的理财操作,在此背景下,东鹏饮料寻求港股募资的合理性与真实意图受到市场关注。
有分析认为,公司可能通过“低息负债+高息理财”的方式实现套利,但此举亦可能将财务成本转嫁至中小股东。若能成功登陆H股并引入权益资本,将有助于优化其资本结构,降低债务依赖,更符合公司中长期健康发展需求。

对此,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他认为,本轮融资的重要意义在于搭建资本通道与国际平台,“未来要去海外、搞跨境并购、引入国际机构资金,这个优势很可能比单纯去国内银行贷款更重要。”
霍虹屹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举还优化了公司的财务弹性,同时也为未来并购与扩张进行前置布局。“融资行为本身是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承诺和公开表达——公司有意愿、有判断、有布局,而不仅仅是被动依赖自有现金。”霍虹屹如是说。
投资者减持动作密集
东鹏饮料上市以来,重要股东频繁、大额减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公司虽多次表示股东减持系“自身资金需求”,但超常的减持规模与频率,依然引发了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疑虑。
Wind数据显示,自2021年上市以来,东鹏饮料的股东累计减持金额为51.73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自2022年起完成4次减持,累计套现41.51亿元。2023年,11位董监高及股东合计减持超1.85%的股份,借此套现13.69亿元。
今年2月20日,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发布减持公告,计划减持合计不超过716.89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3786%。公告发布次日,公司股价下跌6.52%,市值缩水至1118亿元。尽管公司强调减持与董事长林木勤及其子林煜鹏无关,但鲲鹏投资的持股结构特殊,市场对其减持动机仍存疑虑。
在此背景下,东鹏饮料此次推进赴港上市的计划,也被部分市场观点认为,此举可能为现有股东提供更广阔的退出渠道,从而减轻对A股市场的直接冲击。
对于股东减持的合规性与合理性问题,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向经济导报记者指出:“股东减持虽属合法权利,但在公司现金充沛、同时寻求股权融资的背景下,其行为逻辑需具备充分合理性,否则可能触及‘损害公司利益’或‘误导市场’的监管红线。”他强调,监管机构或将关注减持动机与融资必要性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并可能要求公司加强相关风险披露。
孙宇昊进一步建议,东鹏饮料应进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积极说明减持行为与公司长期战略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审慎管理资金用途,避免因“高理财、高融资”并行的资金结构引发信任危机,从而以更高标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平衡股东合理流动与公司长远发展之间的公众预期。
募资易,破局难。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东鹏饮料能否证明,此次赴港上市是出于业务拓展与长远发展的真实需求,而非一场复杂的财技安排。对于东鹏饮料而言,能否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成功实现从“中国的东鹏”到“世界的东鹏”的跨越,市场将拭目以待。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潇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