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家电投集团“‘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成套技术装备”入选。此举意味着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的国家电投“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向自主产权的批量化建设又迈进了一大步。
对此,山东省政协常委、国家电投山东原“核动未来”首席协调官、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汪映荣委员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锚定中国核电‘第三极’,山东核能产业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将采用‘5+N’模式,即核准、运行、在建的达5个,还要有一批纳入国家规划。”

图为“国和一号”模型
建设布局:从“3+2”到“5+N”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核电是山东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山东已完成了核电从“3+2”总体开发建设布局向“5+N”迈进的新跨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按照“3+2”核电总体开发布局,积极推进海阳、荣成、招远三大核电厂址开发,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等项目。到2025年,核电在运装机规模达到570万千瓦。
汪映荣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目前,山东运行核电机组装机规模423万千瓦、核准在建项目装机规模达到1003万千瓦,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于2024年9月实现了首次并网发电,山东省政府发布的《2025年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名单》显示,今年山东将实施石岛湾核电站扩建一期工程、山东海阳核电项目3号及4号机组工程等3个核电项目。围绕核电产业发展,“后来者”山东正迎头赶上,加快建设中国核电“第三极”,并采用“5+N”模式,积极打造先进核能产业集群。
据介绍,2018年,海阳核电全球首批三代非能动核电AP1000“海阳1号”机组并网发电,结束了山东无核电的历史。2021年,海阳核电成功实现国内首次核能供暖商业化应用,做到45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全覆盖”,打造了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示范城市,为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提供了独特的“山东方案”。2024年9月,“国和一号”实现并网发电。
汪映荣认为,山东沿海地区资源禀赋,在核电建设上具有产业优势。“山东应抢抓风口,推动核能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核能的规划布局、核能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形成以及供需双方的对接,都将对行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山东本地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与在鲁投资的核电大项目实施对接,可以推动山东装备制造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产业应用:以胶东半岛为原点拓展新空间
“到2025年,全省在运装机570万千瓦;核能供暖面积力争达到3000万平方米;核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全省在运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以上;核能供暖面积力争达到2亿平方米;核能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这是2022年7月《山东省核能发展建设工程行动方案》中提及的目标,这些目标数据即将“兑现”。
在安全有序前提之下,核电装机规模将扩容,与之相伴的是核能应用的新空间。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山东不断探路核能应用,供暖是其中之一。例如,海阳核电站供暖让海阳市住宅取暖费下调了1元/建筑平米,供暖季空气中PM2.5浓度下降了16%,空气优良率上升了17%,供暖季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而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在给海阳市供暖的同时将供暖区域扩展到了威海乳山,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成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
从全国来看,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是核能应用的标杆,作为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在核能技术应用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采用了“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组—供热系统”协同运行模式,主要以工业供热为核心,同时兼顾电力供应,实现了多元化能源输出。
山东作为能源消费大省、石化和重工业大省,工业用能需求量庞大,市场广阔。汪映荣认为,山东以胶东半岛为原点有机会拓展更多核能应用新空间。例如,山东可根据核技术应用需求,谋划对大型石化基地用能、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的用能,从而充分发挥核能清洁低碳优势,逐渐替代一次性能源,实现清洁供能、低碳供能、高效功能,实现在胶东半岛的供暖“一张网”,让“核暖”热源抵达青岛、烟台、日照、威海。
伴随着我国核电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核电制造与建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高温气冷堆、模块堆等一些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过去一年,国家电投已多次在山东组织“国和一号”核能产业供需对接会,促成与本地企业的上下游合作,牵引山东核能产业发展。
在清华大学(荣成)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等核能技术研发高地的引领下,作为“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主阵地的荣成全力打造技术聚集、产业聚集、人才聚集的“中国核谷”。要加快打造中国核电“第三极”,汪映荣还建议,山东应把握机遇,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组建核能装备产业联盟,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强化系统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坚持项目带动、分类施策、搭建平台,以核能为关键抓手,加快推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