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解读《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下称“政策清单”),政策清单共包括四部分34项增量政策举措,涵盖了优化助企惠企政策、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加力促消费惠民生以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四大部分。“这四个方面,落实中央政策取向,立足山东实际,抓住了实现经济稳健向好的‘牛鼻子’,每一条落地,都能为实体‘松绑’,释放发展的活力。”山东社会科学院双循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双表示。

降本政策延期 为企业减支48亿元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薄介绍,此次清单制定过程中,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深刻领会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结合山东实际,注重统筹谋划、系统集成,紧扣需求端施策,围绕“两重”“两新”提早谋划、争取支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向好;聚焦供给端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低空经济、海洋特色产业提速发展,加快塑强新动能新优势;利企惠企,90%的政策措施面向广大经营主体,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王双表示,政策集成发力,围绕奖励补贴、贷款贴息、产业基金等方面提出了25项新政策,34项政策中有8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惠企政策中,通过开展试点、奖补支持,激励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全面提质增效,同时,通过降本增效等政策,采取免申即享、快申快享等方式,让小微企业更有获得感。“政策可及性高,惠及的经营主体面广,开年就推出,给经营主体带来强信心。”王双说。
政策清单推出7条优化助企惠企政策。例如,在信贷支持上,健全省市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对要素不全的容缺受理,通过信易贷平台服务新增授信5000亿元以上,并明确不因无还本续贷单独下调风险分类;在降低成本上,适当下调工伤保险费率,将高速通行费优惠、小清河运费补助等政策进一步延长期限,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少支出48亿元以上;在优化环境上,加快推进直达快享改革,并专门出台政策措施规范涉企检查。
2024年以来,“两重”“两新”成为全方位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政策清单聚焦“两重”“两新”,聚焦加力谋划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支持;同步实施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700亿元以上;统筹20亿元省级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撬动性强的工程项目。
例如,在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本次政策清单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算力推广、数据基础设施标杆项目培育出台支持政策。
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綦琳介绍,将实施人工智能“算力券”奖补政策。
有关研报显示,算力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省大数据局将实施人工智能“算力券”奖补政策,由省级财政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针对采购山东省内人工智能算力,且算力赋能效益明显的应用场景进行奖补。对符合条件的算力交易合同,最高按照总金额的5%进行奖补,单个企业的累计奖补总额可达500万元。通过财政奖补,引导省内数据中心优先布局人工智能算力,鼓励省内外企业采购我省智能算力,进一步发挥算力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
此外,省级财政将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省内企事业单位高质量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据标注基地等数据基础设施。省大数据局将组织择优遴选,对符合国家及我省发展导向、数据赋能效益突出的数据基础设施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补。
支持新兴未来产业提速发展
政策清单推出了12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举措。重点支持新兴未来产业提速发展,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实施“算力券”奖补,遴选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奖补高端工业软件项目,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支持打造未来产业加速园区,建设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对创新药物研发进行补助等。
“数字化转型是关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政策清单中提出要支持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意在着力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以‘新’提‘质’,以新动能带动新发展。”王双认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贺晓文介绍,2023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已遴选两批66个试点城市,山东有济南、青岛、烟台、济宁4个城市入围,数量居全国前列。为了加力提速推动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省财政厅将创新开展山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试点,每年支持5个左右基础条件好、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示范带动性强的县(市、区)等率先开展试点工作,每个依法依规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贺晓文透露,山东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建设将坚持企业主体,深化链群融通。发挥企业主动性、创造性,面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系统化集成改造,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实施重点场景改造,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转型、平台企业驱动的产业链“链式”转型和以集群、园区为单位的“面状”转型,支持统一数据标准,开放数据接口,打造数字底座,加强资源共享,强化业务协同,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政策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落实。”胡薄介绍,推进“含金量”的政策落地达效,将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全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一系列惠企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
例如,细化配套措施。各部门单位将加快研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进一步明确政策的标准条件、操作流程等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开,让各类经营主体及时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同时,将紧跟国家加力扩围“两重”和“两新”、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等相关政策出台具体情况,结合山东实际,及时谋划制定配套措施,推动落实落细、形成政策合力,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导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创新打造了“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该平台将对现行有效的惠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逐项进行标准化、数字化、标签化拆解,按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快申快享、线下办理4种类型,分类纳入平台管理,2025年6月底前,“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有望实现惠企政策上线运行全覆盖,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政策。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实习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