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阳光海岸上的木栈道、打卡海龙湾栈桥、在灯塔下看一场绝美日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不二之选,有着诸多“网红”景点的日照成为首选,带动了当地民宿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日照市民宿数量攀升至4000余家,全市现有在营精品民宿2562家,累计接待住宿旅客195.62万人次,已经从传统渔家乐蜕变至精致院落,从民俗旅游村到民宿集聚区,从“一铺床位”到“一种生活”。
然而,在“民宿+”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资金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突破的瓶颈。日照e融平台精准洞察行业痛点与变革需求,主动顺应转型升级趋势,不断“撮合”“金融+民宿”的深度融合,持续研究解决民宿老板面临的融资难题,推动了当地民宿行业快速发展。

主动对接 助力民宿业加速升级
徐老板是日照民宿行业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作为日照岚山区周边知名民宿主人,其民宿以独特设计和优质服务获游客好评。不过,面对市场竞争,他决定全面改造升级民宿,提升住宿体验。
e融平台了解民宿业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需求后,深入分析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改造升级的具体需求,通过数据分析为徐老板精准“画像”后进行银行信贷产品匹配,为徐老板申请了100万元的“文旅贷”,贷款周期为12个月,资金需求满足,贷款期限合理,利率适中,助力民宿业主实现“打怪升级”(改造升级)的梦想。
据悉,在此前的调查中,e融平台的工作人员就发现,与徐老板类似,许多民宿业主因缺乏足够的抵押物或信用记录,难以从传统机构获得贷款,导致装修升级、市场营销升级等关键环节因资金匮乏难以让民宿再“+”(加)一步。
秉持“金融支持民宿业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的初心使命,日照e融借助平台对接金融机构的优势,多次开展实地调查和行业分析,从地方法人机构及担保机构,寻求民宿业贷款的契合点,在民宿、担保机构及银行间寻找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确保每一个民宿企业的需求都能精准对接每一笔贷款,实现了民宿领域的服务优先、贷款优先的“双优先”政策。
目前,在日照e融平台申请的经营主体超过100户,放款70余户,放款额度5700万元,有力推动了民宿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为日照市金融生态与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增添新动能。
引灌金融活水 助力民宿“提贷出彩”
面对民宿升级转型对资金的渴求,e融平台也在着力扩展自己的“朋友圈”,以“多银行合作”为切入点,发挥平台“撮合”优势,因“宿”制宜,全方位服务好民宿产业。
目前,平台与齐鲁银行、工商银行等熟悉日照民宿市场的分行联合,与日照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度合作,采取经营民宿申请、平台推荐、银行机构参与的模式,助力打造“文旅贷”系列新品牌,“日担文旅贷”“齐鲁富民贷”“民宿贷”等贷款产品,累计提供了超过1.3亿元的融资支持。
安先生是日照山海天景区附近一家知名民宿的经营者,他意识到,“民宿都是一个样”,只有不断提升民宿的品质和特色,才能在行业发展中勇立潮头。在了解到平台“文旅贷”系列产品信息后,安先生立即与日照e融取得了联系,随后安先生顺理成章地获得贷款并对民宿和环境全面改造,安先生对民宿追求的品质提升,可以让他的民宿能在淡季的海边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
有了安先生的成功,民宿企业无需繁琐的抵押手续,仅凭良好的经营记录和信用评分,即可获得低利率、长期合作的贷款支持,产品年利率最低可至3.9%,有效缓解了付息压力,让民宿老板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小规模民宿兴起的浪潮中去。
金融赋能 绘就日照“金融+产业”新画卷
“培育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和民宿品牌,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政策指导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e融平台由市财政部门主管,是市属国有企业运营维护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推动当地民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是责无旁贷。
如何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平台关注的重点工作,特别是随着日照热门景点不断出圈后,平台更是开始进一步考虑如何将“流量”变为“留量”。由此,e融平台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与财政部门、文旅部门、担保集团及银行等频频对接,确定了“金融能为民宿做什么”这一主题,将民宿这一实体做成高质量的旅游载体当作重要的工作方向。
平台通过数字化应用的优势,线上输出信贷产品,为民宿业主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助力民宿提质升级,进而延伸至民宿业主存款、贷款、理财等全方位金融需求进行全链条覆盖。除了各银行积极参与、对接外,省农担公司也为山海天区域的民宿改造提供了5亿元的资金担保保障,共同为日照民宿产业金融生态注入活力。
不仅在民宿领域成绩斐然,日照e融还在科创、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赛道上,与各行业同心同行、同频共振,持续发挥在金融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谋略助力”,让企业“打卡出圈”,为银行“出策出彩”。随着日照市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日照e融正努力朝着推动日照市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努力,为当地产业发展续写更辉煌的篇章。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通讯员 吕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