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攻坚之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省属企业、市国资委要牢牢盯住‘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的目标要求,加大推进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务求在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深化提升行动圆满收官打下坚实基础。”3月21日,在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上,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葛志强说。
会议总结了2023年我省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成效,对下步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473.3亿
“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到473.3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1%;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34.53亿元。”葛志强说。
省属企业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级。省国资委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激励力度,指导企业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对关键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协议开放薪酬、上不封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积极性。
强化协同攻关,省国资委联合省科技厅打造8个“山东国资科创基地”,组建6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省属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07个,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共建实验室36个。各市国有企业牵头建设省级创新平台56个、组建创新联合体36个,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实验室50个,承担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15个。强化示范引领,省国资委组织实施国有重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选取7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工作试点;选取55户企业开展“省科改专项行动”,打造了一批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2023年,全省有42家国有企业新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和“双百企业”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15.68%
优化布局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2023年,省属企业、市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分别达到867.1亿元、645.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6.82%、15.60%,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到15.68%,同比提升2.24个百分点。
强化国有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截至2023年底,有13户省属企业承担全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任务,9户省属制造业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市属企业中有5户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链链主企业,39户企业确定为市级产业链链主企业。
深入推进重组整合,省属企业共组织开展专业化整合96次,市属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17次、专业化整合121次。省国资委发布实施了全国首个数字化转型地方标准,在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中,省属企业29个场景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
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2.7亿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安全支撑。省属企业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2.7亿元,海上风电、新能源重卡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承担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济郑高铁、莱荣高铁和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助力全省高铁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400公里;济南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改扩建、枣庄机场新建等民航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助推全省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挥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山东黄金成功探明世界级全国最大单体金矿床西岭金矿,累计探获金金属量592吨、潜在经济价值超2000亿元;山东能源建成15个储煤项目,形成1650万吨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有力保障全省能源资源安全。
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建立董事会和外部董事考评制
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性改革任务,持续提升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水平。
全部省属一级企业已建立董事会和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分批分类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的工作方案。
推动新型经营责任制提质扩面,62.1%的省属一级企业、41.5%的市属一级企业参照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在更大范围分层分类落实了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
深入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省属企业、市属企业管理人员岗位退出比例分别达到4.9%和1.6%。着力提升国资监管效能,16市国资委全部实现对所监管企业的“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有12个市优化完善了投资管理制度和投资负面清单,9个市对所监管企业授权放权清单进行了动态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