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近日,山东凯莱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凯莱电气”)董事长赵忠良在接收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1-2月份,省内众多工程工地对配电设备的需求大为增加。
作为一家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商,凯莱电气起家于销售,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切换赛道,并在“标准化”这个赛道上一路超车,如今,“标准化”更是成为凯莱电气发展的新动能。
大规模项目建设“春江水暖”
凯莱电气的厂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占地35000平方米。经济导报记者走访该厂区时,厂房内的生产线正全力运转,一件件配电箱正在测试、分装,出厂后运往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
近日,订单纷至沓来,客户催促的电话不断响起。由此,赵忠良判断:山东正大规模推进建设项目。
在近日山东省政府新闻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正规划世界级先进钢铁基地和高端石化产业集群;一体化推进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空天信息、磁悬浮等示范集群。
之所以能感受到山东大规模项目建设“春江水暖”,是因为众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验收,都需要大量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除了上述正大规模推进的建设项目外,2023年,凯莱电气还中标了国家电网某工程的SLVA低压标准柜项目,当时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来厂区考察,直言相对于其他投标企业,凯莱电气的产品更接近国家电网的工程标准。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升级电网。单就农村电网改造一项,预计2030年,整个市场投资将超千亿元。赵忠良据此认为,包括电网改造在内,随着我国下一波基建工程的集中落地,电气设备行业风口将至。
跨赛道切入“标准化”
时间退回到1982年。当时,17岁的温州小伙赵忠良作为老家村办小厂的推销员,只身一人来到济南,拿着配电设备的产品照片走街串巷。
当时,我国正掀起一波基础建设高潮,凭借温州人的经商天赋,赵忠良很快摸清了产品销售的门道,以及现有模式的短板。“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要求。如果临时根据要求向厂子下订单,会错失很多商机,所以我就考虑,自己建个厂。”他说。
很快,一家“前店后厂”的配电设备厂便成立了,这就是凯莱电气的前身。
赵忠良很快发现,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的生产依赖个性化定制,“很多工程甲方要求我们的配电设备采用特定品牌的开关,而每个开关品牌的技术指标又不一样,加上各项目工地的情况大相径庭,导致我们不同批次产品标准各异。”
因为标准各异,配电设备产品多是依靠生产线上工人手工打造。“就拿线束来说,当时是工人比着尺子裁剪,然后电线两头卡上接口,再捆扎一下。”赵忠良说,当时的车间地面上,满是工人丢弃的线头和螺丝,令不少前来洽谈业务的客户难以立足。
这种脏乱现象没有持续多久,赵忠良很快就制定了车间操作规范,细化到每个零部件存放的位置、每截线头如何处理等。生产操作的规范化,不仅减少了浪费、增加了效率,还带来不少意外的订单:“有些客户来厂区参观后就直接下了单,说是看到车间非常干净,就认定我们厂更专业。”
现在的凯莱电气,生产线虽然繁忙,地面上依旧保持不见线头、没有螺丝。而曾经需要纪律规范的手工生产线,则让位于智能化生产设备:车间内有一台自动线束号管压着机,通过软件编程,机器可以实现送线、定长裁线、剥皮、打标、套管等一系列操作,大大节约了材料,且只需一人值守便可完成5个人纯手工工作量。
▲这台自动线束号管压着机,一人值守便可完成5个人纯手工工作量 杜杨 摄
赵忠良复盘认为,生产规范其实就是标准化的一种,而这种标准化生产也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让凯莱电气在从事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享受到了标准化带来的降本增效。
“顺便还提升了企业形象,赢来了不少订单。”他笑言。
吃透标准,企业才有前途
参观凯莱电气车间时,经济导报记者发现,车间生产线上诸多设备均已实现软件编程操控,其中一台能实现复杂的钣金折弯的机器,还能3D建模。
▲赵忠良(左二)正在介绍智能化设备 受访者供图
智能设备不仅为凯莱电气带来生产的标准化,还为企业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研发设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每个人都有高低压配电领域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熟练掌握AUTOCARD等设计软件。”赵忠良介绍。
多年来,凭借与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顶级电气公司的技术合作,凯莱电气的研发团队技术水平已位列省内前茅。
也正是凭借高水平的设计研发团队,凯莱电气才中标了上文提到的SLVA低压标准柜项目。
赵忠良介绍,项目招标后,公司研发团队便将相关技术指标研究透彻,并且尝试与公司现有的生产标准进行衔接。“业内传统的思路是,如果客户要求较高,产品就采用更昂贵的线束、更厚实的五金件等;而我们的设计研发团队摆脱了这种思路,将客户要求的技术指标视为一个整体,并整体设计、重新布局我们的产品,既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又避免了堆叠昂贵配件导致的浪费,最终降低了报价。”赵忠良表示,“在标准化这条赛道上,产品越符合标准,订单就越多,企业发展也就越快。”
由此他判断,产品的标准化,应该就是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行业,乃至整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下一个“风口”。“在这个以个性化定制为主的行业中,谁能将自己的技术标准贯彻到最终的产品上,谁就能在这个‘风口’飞得更高。”他说。
人物访谈:
山东凯莱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忠良:“让骨干成为股东”
创业伊始,赵忠良只是个电气设备销售员;现在的凯莱电气则发展成为国内知名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商。在企业不断发展之下,凯莱电气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形成由内而外的,从“金字塔式”向“扇平式”组织结构转变。
经济导报:从经销商到制造商,凯莱电气的转型很成功。公司当时为什么要转型?
赵忠良:我跑了8年销售,然后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但随着销售额不断增长,我发现,卖别人的产品,售后服务很难跟上;还有就是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铺开,虽然市场不断扩容,但不同工程工地现场千差万别,客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果还是按照代理销售的模式,生产端距离用户太远,会错失很多商机,因此我才涉足生产加工领域,2002年又扩资成立了现在的凯莱电气。
经济导报:从销售转换为制造,怎么促使公司的核心团队与你的思路保持一致?
赵忠良:2003年,凯莱电气搬迁到新厂址,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轨道。我不想让那些跟随我创业的骨干一直以打工者的身份为企业服务,所以我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股份,转让给8位核心创业团队成员,让他们成为股东。随着企业发展,一些新的骨干人员正在形成,我可能还会从持有的股份中,再拿出一部分用于激励新的核心人员,不断让骨干人员成为股东。
至于股权的相对分散会不会影响公司经营?我觉得,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应该用文化、用人格魅力去控制企业,所以完全没有这种担心。
经济导报:你说过生产端不能离用户太远,凯莱电气在涉足生产领域后,是怎么保持与用户密切联系的?
赵忠良:目前,我们将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等都纳入了生产体系,企业同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公司的业务由过去的多个业务结点,优化为“一单到底”的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了产品生产周期缩短、成本降低,客户需求得到更快满足。
对内,我们还激发了员工在每个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加强了人与人的合作精神,加快了企业管理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扇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
经济导报:作为一位温州商人,你是怎么融入济南的?
赵忠良:我来到济南的第25天,就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订单:1573元的合同金额,这辈子我都忘不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济南人的包容,尤其是刚开公司时的房东,给了我事业极大的帮助。随着事业的发展,我感受到济南的商业环境也适合我个人的发展,尤其是这几年,随着全省上下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公司的发展也上了快车道。
企业名片:
从“小卖店”到“小巨人”
山东凯莱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最初经营电气设备,1999年涉足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的生产制造,2003年在工业园区内设厂、正式成为一家制造业企业,2006年公司全面改革实现股份制管理,2014年成为山东区域首批低压成套设备A类生产企业,2022年新厂正式投产、同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公司目前注册资金1.08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亿元。公司专注于0.22KV-35KV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电力工程安装改造,主要面向工矿公建、房地产、体育展馆、商业中心、医疗卫生等行业,客户遍布海内外。
公司下设技术研发中心、装配生产车间、自动化加工中心车间和电力工程总承包,员工总数200余人。
公司荣获山东省瞪羚企业、济南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AAA级信用企业,山东省首批国家强制性产品“3C”认证企业、山东区域首批低压成套A类生产企业、国家电网优质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