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市公司“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之一,破产重整近期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明显上升。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来有44家上市公司被申请重整及预重整,较去年同期增加超四成。这一现象反映出破产重整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拯救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人所接受和重视。
A股市场上,包括华昌达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都演绎过破产重整、重焕生机的故事。若是重整顺利推进,重整投资人将为公司带来资金和产业链资源,在化解公司债务及财务危机的同时,通过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推动其加速回归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不过,破产重整也并非一些上市公司规避退市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完成重整后公司是否能够脱离困境,仍然有赖于公司的合规和风险出清程度等。若上述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上市公司仍有可能“保壳”失败。如曾完成破产重整的*ST商城、*ST博天等公司,最终再陷退市泥潭。
这提醒我们,破产重整并非简单的“输血”过程,而是需要企业从根本上改善经营、提升竞争力。作为市场出清的一种重要手段,破产重整案例逐步增多是确定的趋势,但更应强调重整价值而不是形式。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投资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制订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并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经营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面临困境时能够“转危为安”,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破产重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拯救机制,但也不能过度依赖。企业和投资人应该理性看待破产重整的作用,不能将其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此外,破产重整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重整进行套利,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也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破产重整过程的监管,确保重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