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导报记者 戴岳
最近,随着3家全国股份制银行集中公布降低存款利率,这场银行业间的“息差保卫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我们从2022年上市银行的年报就可以看出,净息差下降已是银行面临的普遍压力。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业务创新是关键。
众所周知,存贷利差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净息差的收窄会导致银行营业收入降低,银行净利润空间被压缩。2022年全国性银行净息差逐季下滑,去年12月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是历史最低,只有1.92%。银行存贷利率运行不匹配是加剧银行息差收窄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资产端受LPR多次下调、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及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较多。而在负债端,特别是存款利率受限于存款自律机制,下调相对刚性。
面对压力,不少银行已经出招应对,而压降银行存款成本已成为业内应对共识。不少银行人士都认为,严控存款等负债端成本是当前“稳息差”的重要途径之一,下一步存款利率有继续调整的可能。不久前,招商银行就表示持续优化生息资产与计息负债结构,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利差缩窄带来的影响。
可以预见,未来银行业负债成本管理也将面临更高要求。已有多家银行业人士表示,2023年将做好主动管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比如,加大贷款等高收益资产的投放,控制低收益的同业拆放等资产的增长;在负债结构上注重“提活控高”,控制高成本存款占比等等。
银行业要不断加强业务创新,充分利用好银行理财等理财工具加速布局财富管理业务,以优质服务赢取客户资源拓展盈利空间。此外,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贷款投放,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和非息差收入在银行盈收中的占比等都是较好的应对“招数”。未来,随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银行业的业务创新不断改善,其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
|
编辑:史飞雪 |
|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