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在4月21日举行的“第二十届(2022)山东财经风云榜”发布仪式上,“品牌强省大众传播工程”(下称“品牌工程”)正式启动。“品牌工程”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导报》社共同承办,并由山东财经风云榜组委会组织实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强省工作,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品牌工程”项目,正是为了持续关注山东经济形势,深度报道企业发展,致力于发挥党媒优势,讲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价值,助力品牌传播,加速山东品牌强省建设进程。
据“品牌工程”组织方介绍,该工程不仅将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还将定期举办论坛及发布品牌强省年度报告,并最终传播推广山东名优品牌,助力“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传播品牌正能量的声音
在“第二十届(2022)山东财经风云榜”发布仪式上,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毕司东表示,“山东财经风云榜”将通过启动品牌工程等活动,更好地诠释山东财经风云榜作为“山东经济风向标”的内涵。
“我们将进一步讲好新时代山东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大力弘扬和合与共、诚实守信、创新求变、义利天下的儒商精神,为推进山东高质量发展,为更好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表示。
如何讲好新时代山东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如何更好地诠释山东经济风向标的内涵?大力传播山东的品牌无疑是方法之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着力推动品牌建设”,提出到2025年“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具体到山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强省工作,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品牌强省系统工程取得突出成效。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中英表示,随着现代化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和产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品牌价值对于地区和企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提升。科学开展品牌价值评价,能够为优秀企业塑造品牌提供标准化引导和有力的宣传支持,为群众放心消费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将发挥重要的促进效应。
“联合国发展署近期统计,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总数中不超过3%,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却超过40%,销售额超过50%。”张中英认为,在成本和价格竞争之后,质量和品牌价值将成为一个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
有了顶层设计,有了品牌评价的趁手工具,“品牌工程”实施方决定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人民日报“品牌强国计划”等成功模式,创办“品牌强省大众传播工程”活动,持续关注山东经济形势,深度报道企业发展,致力于发挥党媒优势,讲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价值,助力品牌传播,加速山东品牌强省建设进程。
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品牌的价值,彰显于评价;评价的科学,蕴含于标准。品牌评价作为将品牌价值量化展示,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山东品牌评价的全面提速可以追溯到2010年。在那一年,我国主动参与品牌货币价值评价国际标准的制定,并正式参与发布了ISO 10668《品牌评价 品牌货币价值评价要求》。
随后,我国更是决定等同采用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该标准也如星星之火,形成了后来推动品牌发展的燎原之势。
《经济导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冰表示,品牌工程将以“名牌要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名牌最终要被消费者认可”的基本准则,参考上述国际标准以及38项国家标准,以质量、创新、服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五要素”为核心,按照统一的品牌价值评价模型、标准、指标获取等,围绕山东省重点行业为主,按照企业自愿的原则,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和各项综合指标为依据,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评价结果,也将借助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以及《经济导报》社两家“品牌工程”组织单位的传播力和专业性,将山东品牌的正面评价转化为新时代山东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并传播推广出去,助力“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除了新闻传播,“品牌工程”组织方还将适时编制并发布“山东省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等。据介绍,该报告将以企业为单位,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地域、所有制、创新能力、从事行业等维度,对全省企业及产业品牌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解读。
“好抓手”与“风向标”
众所周知,品牌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
与此同时,品牌也可以成为管理企业的“好抓手”,甚至成为把握区域经济的“风向标”。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很多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突出。即便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了,但对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产品外部美誉度、知名度的增加,还没有内部管理的品牌意识,没有深刻了解到品牌建设工作是应该由内而外、内外协调的。”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刘加增表示。
在他看来,增加外部美誉度、知名度,争取一些品牌荣誉,只是企业品牌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实际上,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力,产品没法及时更新迭代,那么外部的品牌美誉度也是难以为继的。这就是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发展。”他表示。
“根据我们参考的众多国际国内标准,一个品牌的多个评价要素都会落实为数值,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这不同的数值,来评判企业由内到外、多个环节的运营状态。”刘加增表示,“举个例子,一件数码IT产品的品牌评价,与其更新迭代的频率正相关;那么企业便可以根据一段时间内自身品牌价值相关要素的评价,倒推出这段时间内产品更新迭代的频率,并准确评估出企业创新研发的能力,最终对症下药、调整企业经营状况。”
此外,专业人士认为,在平替掉一些要素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评价逻辑,也可以用来评价公用品牌。“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为例,我们可以将使用某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企业、合作社等,纳入现有的评价标准中,再根据数值化企业品牌价值,就可以间接推算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刘加增说。
“既然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评价逻辑,与公用品牌的评价逻辑相通,那么也不难想见,区域公用品牌完全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甚至成为把握区域经济的‘风向标’,公用品牌的建设工作也完全可以成为建设区域经济的抓手。”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