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导报记者 韩祖亦
今年以来,受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广大企业作为重要市场主体,更是首当其冲,生存与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但仍有不少“有准备”的企业,在历经锤炼、大浪淘沙后,实现了逆市上扬,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山东疫情企稳,经济复苏加速推进的当下,它们的经验显得尤为珍贵。
“创新”二字,是我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词汇。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要将其落到实处,首先便需要有“人”。齐鲁制药便在医药资本、人才渐“冷”的形势下,实施逆周期布局,重点在项目引进与合作、招才引智方面做好谋篇布局。而当宏济堂制药负责人说出与公司密切合作的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张伯礼、王广基,国医大师王新陆、张大宁,全国名老中医丁书文、陶凯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的名字时,我暗自惊叹。
其次,我亦深切感受到了它们求“变”、求“新”、求“快”的决心与魄力。
齐鲁制药举全集团之力,资源配置充分倾斜,人才、资金和物资保障供给,得以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创新药物药学研究,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宏济堂制药针对疗效确切、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二次开发价值高的休眠品种加快研究,着力打通工业化生产工艺,快速获得上市许可……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创新之路还需“耐得住寂寞”“舍得去投入”“冒得起风险”。
众所周知,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平均在8至12年,期间更需要持续不断的高额投入,还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但在一系列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面前,唯有创新药才能满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且为企业发展壮大带来不竭动力,这正是齐鲁制药持续发力创新药物研发的出发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宏济堂制药迅速围绕疫病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药作用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获批成立疫情后首个省级中药创新中心。这一年,宏济堂制药投入的研发经费远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3%的要求。2021年,随着更多研发项目的启动,其研发资金同比增长14.5%……
由此可见,广大山东企业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
编辑:luyi |
|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