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韩祖亦
2022年刚刚拉开序幕,上市公司2021年业绩预告及快报便频频刷新公告栏,且预喜率超过八成,呈现新年“开门红”。
素有“靓女先嫁”传统的山东板块,也在短短8个交易日内火速集结了21只业绩预告“尖兵”,全员报喜的同时,更是惊喜连连。
一天4则重量级预告
延续近年业绩屡创历史新高的高质量发展势头,1月13日晚间,青岛啤酒(600600.SH)再度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惊艳的业绩预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青岛啤酒预计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到31.5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9.48亿元,同比增长约43%。
“2021年,公司充分发挥青岛啤酒的品牌和品质优势,积极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同时积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实现了经营利润的持续增长。”青岛啤酒表示。
而在前一日晚间,鲁股公告栏则一举披露了4则重量级业绩预告及快报。青岛银行(002948.SZ)、南山铝业(600219.SH)、山东玻纤(605006.SH)及鲁北化工(600727.SH)等4只鲁股,合计将为2021年山东板块“成绩单”贡献最高可达75.36亿元的净利润,盈利能力可观。
其中,青岛银行率先以业绩快报的形式,将去年净利润精准锁定为29.23亿元,较上年增加5.29亿元,增长22.08%。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从资产负债情况看,截至2021年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5222.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4.22亿元,增长13.58%,其中,客户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2442.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4.58亿元,增长18.12%,占资产总额比例46.76%,比上年末提高1.80个百分点;负债总额4889.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00.01亿元,增长13.99%,其中,客户存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313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2.93亿元,增长15.17%,占负债总额比例64.13%,比上年末提高0.66个百分点。
更加可喜的是,青岛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下降态势,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截至2021年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34%,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7.42%,比上年末提高27.80个百分点。
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所带来的的旺盛市场需求,公司汽车板产品在2021年度产销两旺,销量突破11万吨的南山铝业,更是在重重利好下,向市场抛出了一份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到30.80亿至35.15亿元的可观业绩预告,同比增幅为50.32%至71.55%。
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南山铝业前期布局的先进产能建成投产,也为其“日进斗金”提供了重要助力。
去年10月,公司新建2.1万吨高性能动力电池箔生产线于试产,进一步增加高端动力电池箔产品销量,提高对客户的保供能力;2021年5月,印尼一期100万吨氧化铝项目试产,并于当年9月顺利达产,新增了利润来源。

这些行业表现亮眼
从行业上看,化工行业鲁股依旧是截至目前披露去年业绩预告的个股中,最为亮眼的存在。7只化工鲁股争相向市场抛出“好消息”,预告净利润均以亿计,且增幅大多翻番。
石大胜华(603026.SH)、联泓新科(003022.SZ)更是乘着行业景气“东风”,在去年前三季度的良好经营形势下再接再厉,全年业绩大跨步迈入“十亿军团”。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虽有行业景气度提升,下游需求旺盛这一重要利好因素存在,但化工鲁股也没有放慢其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而是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以挖掘释放市场潜力……
坚持差异化、高端化产品定位的联泓新科,在去年完成了对上游甲醇原料供应商联泓化学的并购,双方一体化协同效应逐渐显现,进一步强化了成本优势与抗风险能力。重重利好下,其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0亿元至11.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59%至77.96%。
2021年净利润将达到11.70亿至12.50亿元,同比大增350.36%到381.15%的石大胜华,则受益于持续产品结构优化,在S级碳酸酯系列产品基础上开发了SS级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盈利能力。
持续聚焦于研发创新支撑的先进制造以及进一步完善全球营销网络的润丰股份(301035.SZ);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并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的隆华新材(301149.SZ);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精益化管理,产能释放,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成本不断下降,从而实现效益增加的山东玻纤(605006.SH)……均收获了令市场满意的业绩增幅。
此外,医药生物、有色金属行业亦表现亮眼。正海生物(300653.SZ)、金城医药(300233.SZ)、华仁药业(300110.SZ)等医药生物鲁股均预告了超过50%的上限净利润增速。
在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看来,2022年一季度A股市场呈现宽幅震荡格局,需等待2022年新的业绩增长和政策发力点。“从中长期视角出发,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是产业升级背景下最具确定性的方向,高景气赛道在阶段性波动调整后仍有望继续向上,建议关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元宇宙等科技创新领域以及新能源、储能、电网升级、节能环保设备等绿色转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