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
遇水架桥,跨越天堑,展现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和英勇。随着科技进步,以隧道穿越的形式打通坦途,不仅仅是道路交通的巨大进步,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水域的污染。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建设者,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立志将黄河隧道建造成世界级的水下盾构标杆工程。依托钱七虎、李术才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大盾构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与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李海振工作室”,对19项科研课题展开集中攻关,将济南黄河隧道打造成“科研隧道”,取得88项专利,最终实现了全面丰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中铁十四局项目部打造的“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是现代化智能装备。每台盾构机长166米,总重4000吨,装机总功率8688千瓦,最大推力199504千牛。刀盘开挖直径15.76米,相当于5层楼高,刀盘主驱动的核心有14个变频电机,总功率4900千瓦。盾构机运用了“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盾构施工稳中有快,最高日进尺20米,最高月进度370米。
项目团队首次在现场建设大型管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研发盾构管片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整体生产流程统一管控和集约化管理,通过管片抹面机器人,实现管片和箱涵生产全过程监控,运用管片3D智能检测系统对管片生产过程控制,管片精度控制在0.5毫米内。
为确保轨道预留空间精度,项目团队研发了时代内部结构精细化快速成套施工技术,首次采用超大π型箱涵同步安装工艺,采用可调节箱涵,自主研发箱涵精调台车,箱涵拼缝错台控制在正负10毫米之内。发明弧形内衬台车,一次浇筑成型,工作效率提高1.5倍,用工数量减少一半。
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将智慧监控系统应用到最大化,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实现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可视化的有效管控,实现盾构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和预警。运用隧道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隧道内部设9个健康监测断面,自动采集并计算管片及箱涵应力、螺栓轴力、水土压力、结构收敛等参数,通过调整盾构姿态控制、优化同步注浆参数等技术措施,成型隧道不渗不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