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7月27日举办的202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强国论坛暨第一届数字化智造博览会,政、学、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势。
山东是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济宁又是全省制造业建设的标杆,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张峰希望济宁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郝玉成则提出,济宁应成为国家硬核装备的创新中心。

▲论坛上签约的15个项目,加速智能制造成果落地山东 杜杨/摄
让智能制造赋能工业大省
山东是工业大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20年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对标德国制造”,这意味着山东将发力制造业主战场,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怎么“对标德国制造”?论坛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张乃君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是推动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探索。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通过抓示范,建平台,推动智能制造再上新台阶。具体到济宁,这是一座加速崛起的现代产业新城,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也认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切入点。
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前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落后产能淘汰要再加严,传统产业改造要再加力,新兴产业培育要再提速,产业生态优化要再深入。
作为论坛嘉宾,张峰直言,山东承载着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先试、提供经验借鉴的重要使命,“应该紧抓这难得的机遇,加强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产业链,强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供给能力,聚焦创新研发,围绕产业的痛点和难点进行重点攻关,突破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并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
对于济宁,张峰看好其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发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头雁效应,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智能装备处副处长尹峰透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中上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的有43家。这些企业在经验和模式成熟后,又向下游260多家企业推广了1300多个项目,有效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
而在地方层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台了智能制造支持政策200多项,投入地方财政资金50多亿元,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路径。
“中国的智能制造,已经由前期的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迈入‘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尹峰表示。
作为工信部的专家,郝玉成数次提到制造业的基础装备,认为每一次工业革命,背后都是技术与装备的提升,“我们现在面临着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这就是我们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济宁应该把技术装备作为突破点,带动山东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机器人技术加新材料技术,我们把它叫做硬核装备,我特别希望济宁成为我们国家硬核装备的创新中心。”他表示。
纷纷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论坛举办的前一天,“企业家之夜——供需对接交流会”举行,来自济宁市和全国各地的数十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企业代表参会。
主办方希望交流会能为供给企业提供商机,为需求企业寻找技术和产品供应商,搭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供需对接平台,切实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论坛进行的同时,还有15个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在论坛现场举行了签约仪式;作为主持人的济宁市副市长张胜明还适时提醒:济宁高新区展览馆正在巡展第一届数字化智造博览会,请与会者不要错过。
经济导报记者在博览会现场看到,上百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参展,其中60多家企业来自济宁当地。济宁凯瑞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就现场展示了视频焊接智能机器人。

▲济宁当地企业展示智能焊接机器人 杜杨/摄
“济宁矿产资源丰富,山东更是工矿产业大省。我们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以应用在矿石筛网焊接安装上,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赋予传统产能新的发展动能。”受访工程师表示。
除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济宁各区县也有专门的综合展区。这些展位不仅介绍了当地制造业发展的状况,还有不少区县展位负责人直接走到企业展区,为辖区制造业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博览会将于7月29日结束。与此同时,济宁各区县还将举办相关恳谈会、对接会,引导论坛与展会成果充分落地。作为论坛活动主办地,邹城市将举办全国、全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以及大赛创新创业主题报告会、大赛20年成果展及创新创业论坛、邹城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恳谈会等。
“目前,邹城市已经有企业在寻求智能制造升级方案了。”邹城市有关方面透露,“我们正在积极协调,尽快让成果落户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