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5月底,山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关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2021-2025年)的批复》,其中的方案提出,山东将进一步培育壮大一批包括栖霞苹果在内的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在烟台调查发现,部分乡村的苹果产业,新品种、新农技推广不力,存在“老龄化”的情况。对此,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肖家夼村尝试借直播带货等模式发掘老品种苹果的市场价值,为果农增收,搞活产业。也有受访专家直言,产业搞活的根本在于增收,果农收入得以保障,新品种、新农技就都推广开了。
从果树到果农都“老”了
从业多年,肖家夼村苹果种植户、烟台徐方文北方果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徐方文渐渐发现,周边果农全是老相识,而且越来越老,“年轻人有点本事的,都出去或去市里工作了,留下来种苹果的都是些老人。”
除了果农,“变老”的还有果树品种,“一些树龄超过30年,都是老型品种的富士。”他说,老型品种因表光差、上色慢,在市场上不具竞争力。
根据徐方文提供的最新苹果出库价格,老型品种富士统货(即不分级)收购价格仅为每斤2.5元,而新型品种的“一级果”(即横截面直径超过70毫米、外观色泽饱满的苹果)收购价格超过每斤7元,“二级果”(即横截面直径超过65毫米、色泽亮丽无疤痕的苹果)每斤4元。
“由于老型品种多,现在不少农户一亩苹果只能卖出万元左右,但要种这一亩果,积肥大约要1500元,纸袋600元、农药600元,重施肥也要1500元,再加上人工费用,每亩成本超过7000元,净收入才两三千元。”徐方文表示。
在农业专家、烟台市芝罘区土农业农村局肥站站长刘环看来,徐方文的观察并非个例:“不光在烟台,近年来我国农村多多少少都出现了农民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的情况,先进的农技、优良的品种也因此推广不出去,农民继续维持低效劳动。”
当然,烟台苹果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典型也很多。“比如芝罘区的烟台大山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跟果农签订了种植合同、输出种植技术和生产标准,一方面保证了果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种植。”刘环说。

▲在肖家夼村,一位果农正在打理果树 杜杨/摄
老品种并非一无是处
如上所述,苹果产业要发展、果农要增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换种新型品种。
但经过测算,徐方文发现,换种新型品种需要投入五六年的纯投入。每亩果园加装喷灌设施大约需要700余元,购买果树苗木约需1000元,初期每年的管理成本也就是几百元,“但苹果树长到第四年才开始零星挂果,第六年才进入丰产期。”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收入越低,越不敢投入换新;越不投入,收入越低。
而在徐方文看来,老型品种的富士并非一无是处:“相对于甘肃等新的苹果产区,消费者更愿意买烟台苹果。现在中老年人是吃苹果的‘主力军’,他们追求老型品种的老风味,所以这种老风味理应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前两年,高疃镇引进了本地籍网红“I Du”团队对农产品进行直播预售;同时还引进专业电商能人,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这让徐方文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在直播中,我可以着重推介老型品种的口感,同时也不避讳‘颜值’上的劣势,让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相应的品种。”
经过实践,他发现直播带货确实打开了一定的销路。与此同时,高疃镇肖家夼村党委还主动出击,联系生鲜电商,一次就为村民销售了万余斤苹果。
果农们敢投入了
徐方文发现,现在不少果园开始淘汰旧果树,改种新品种。“哪怕只是喷灌一年只铺一排、果树一年只换一行,但好歹果农们也敢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