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正式公布。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A股上市公司人才红利效应渐显。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20年,A股上市公司员工中,大学(大专及以上,下同)学历人数占比明显升高。以山东板块为例,2020年,235家公司大学学历员工数合计达到52.52万人,占比达到45.16%;较2019年增加超过3万人,增幅超6%。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山东上市公司员工学历水平的提升,员工创收、创利水平也纷纷创出新高。2020年山东在A股上市的公司人均创收就达到189.34万元,人均创利达到10.74万元,均为历史峰值。

去年鲁股员工群体新增3万多大学生
5月11日公布的普查数据显示,此次普查的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学历水平的提升,在山东上市公司员工身上表现得颇为明显。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上市鲁企去年员工总人数达到116.29万人,比上年同期多出5.2万人,小幅增长4.68%;但员工中大学学历人数增长了超3万人,增幅超6%,表现明显占优。

从各家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员工人数排名前列的鲁股,大学学历人员占比多有明显提升。如2020年员工总数达到99299人、位居第一的海尔智家(600690),本科人数占比由2019年的24.23%升至27.06%,专科人数占比由2019年的25.41%升至27.15%。海尔智家在2020年年报中指出,公司希望优秀员工不受限于现有的技能,而是在公司平台上得以开发个人潜能、实现个人对商业机遇的想象。
万华化学(600309)2020年有17581名员工,其中专科人数占比达到50.82%,本科人数占比达到23.19%,两者相加已超过7成。公司称其在2020年正式揭牌启用万华大学,以发展成为传播文化、分享实践、创新思想的学习平台,成为人才评估和选拔的观察平台,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培养和输送“六有”人才。
不过,就行业情况看,鲁股中员工学历水平较高的出现在软件、金融板块。如去年登陆科创板的山大地纬(688579),员工人数为1533人,其中大学学历员工占比达到98.76%。公司表示,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939人,其中98%以上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金融板块,青岛银行(002948)、青农商行(002958)员工人数分别为4342人、5145人,其中大学学历员工占比分别为100%和83.26%。青岛银行表示,该行通过推进专业序列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敏捷型组织,全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建设;青农商行则称,该行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在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极大改善了员工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人均创收、创利达历史峰值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员工学历水平的增长,A股上市公司的人均创收、创利能力也在提升。
经济导报记者通过Wind资讯统计发现,鲁股去年人均创收就达到189.34万元,人均创利达到10.74万元,较2019年的183.13万元和9.78万元都有明显增长。如果把时间线进一步放长,你会发现2020年鲁股的人均创收、创利都已经处于历史峰值。

从个股情况看,人均创收排名前列的鲁股中,排名第一的为玉龙股份(601028)。这家只有79人的山东公司去年人均创收达到1.51亿元。公司年报显示,其2020年在煤炭、天然橡胶、化工等大宗商品基础上不断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公司销售规模大幅增加,实现营收119.08亿元,同比大增547.37%。同样,人均创利排在第一位的也是玉龙股份,达到148.40万元。
从员工学历水平上看,玉龙股份这79名员工中有17.72%的硕士、54.43%的本科以及20.25%的专科,三者相加占比超过90%。
不过,要从员工数超千人的鲁股队列看,软件、制造业公司去年人均创收、创利表现更为优异。
比如浪潮信息(000977)去年员工人数达到7131人,人均创收884.00万元,人均创利20.56万元;中国重汽(000951)去年6957位员工,人均创收861.54万元,人均创利27.02万元;创业板新兵联泓新科(003022)员工人数1045人,去年人均创收567.59万元,人均创利61.30万元。
当然,说到这,还要提一下去年市值大涨14倍的“牛股”英科医疗(300677)。这家生产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耗材和医疗耐用设备的制造商,去年员工共有6503人,在去年盈利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人均创利达到107.75万元,居鲁股第二位。公司表示,其快速扩张对组织和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通过校园招聘、自主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公司的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共同培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