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楼市 - 别让高房价吓跑大城市的年轻人
别让高房价吓跑大城市的年轻人
加入时间:2021-4-21 8:5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如何破除限制大城市长远发展的高房价障碍?保障性租赁住房将成为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突破口。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将突破3亿人,由此带来巨大租赁需求。

  年轻人是城市的活力和未来。然而,大城市的高房价可能正在吓跑他们。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建议采取措施控制房价。文中说,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他们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年轻人都逼走了,何谈创新。

  如何破除限制大城市长远发展的高房价障碍?除了买房,住房租赁应当成为解决住有所居、居有定所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年轻人特别是新就业的高校学生,刚到一座城市难有经济实力买房,大多先租后买。即便是租房住,受限于收入水平,大多也只能租住在老旧小区、城中村,甚至违法建筑中。租赁关系的不稳定,还让他们常常难以在一处房子久居。可见,不仅是高房价,住房租赁的不完善,也成为制约年轻人发展的突出问题。

  安居才能乐业。控制房价之外,城市想要留住人才,留住年轻人,良好的住房租赁环境应成为吸引他们的砝码。

  重购买轻租赁的现实,使我国住房租赁发展相对缓慢。政府主导的公租房针对人群有限,租赁市场发育明显不足。租房市场乱象丛生,房东随意涨价,租客以各种理由被要求搬离。这几年,长租公寓好不容易有机会迎来快速发展,又在资本的裹挟下跑偏了方向。明星企业“蛋壳”在纳斯达克上市曾经风光无限,目前却因为资金链吃紧困境重重。蛋壳“破碎一地”,受伤害的房东和租客之间,一度不得不上演“上锁”和“撬锁”的拉锯大战。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快补齐住房租赁短板是当务之急。好在,住房租赁的相关政策开始发力。住房租赁被重要会议和文件以较大篇幅反复提及。应该说,住房租赁在解决居住问题方面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相关立法工作在不断推进。《住房租赁条例》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出租和承租人权利义务,约束长租企业的经营行为,租购同权等内容都十分值得期待。随着条例的正式出台,住房租赁发展将有法可依。

  目标已明确,关键在落实。我国逐步构建的住房保障体系中,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市民,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租金实行政府指导价。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大城市年轻人租房时的重要选择。当这些年轻人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有了与其租金支付能力相匹配的“一张床”“一间房”或者“一小套房”时,就可以先安定下来。

  保障性租赁住房将成为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应该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有必要周密规划,切实推进。

  住房租赁市场是一片广阔蓝海。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将突破3亿人,由此带来巨大租赁需求。正是由于住房租赁领域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发商、中介公司、房地产基金等参与者争相进入,这无疑将给住房租赁的市场化发展注入蓬勃活力。这时候,政策的引导,法律的规范就更显必要。长租公寓的发展应该吸取过去几年爆雷频现的教训,走上规范化、法治化道路,给广大年轻人提供安定的居住环境。

  我国已经吹响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的号角,从政策上的巨大红利,到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再到住房租赁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都将给住房租赁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相信假以时日,年轻人可以在大城市中迎来长久稳定居住的租赁住房,踏实的工作生活,租赁住房也将成为居民们可以长期接受的住房消费方式。(作者:亢舒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fujian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经导财评丨规范收费行为让平台经济行稳致远
·> 一周山东金融人事|17份行政许可公布,涉及工商银行威海分行行长等
·> 低至0.01%!理财公司再掀“降费”潮
·> 一季度净亏6.6亿,小鹏汽车“押宝”AI智驾辅助
·> 出口额激增16.1%和15.2%!纺织鲁企“出海”创新突围
·> 山东金融管理部门联合部署 推动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 2025年山东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荐目录公示
·>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新规落地!市场反应如何?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