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走进影院观影是大家的一大娱乐。《你好,李焕英》“黑马”之态渐显,票房反超《唐人街探案3》,而后者的排片与上座率则有所下跌。除剧情逻辑的硬伤外,另一槽点恐怕在于广告植入过多:饮食、游戏、app等,可谓无孔不入。
影视剧及综艺中植入广告,这种操作对国内观众来说已是司空见惯。尽管受到“限广令”约束,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广告植入仍大行其道:由硬性广告变为“软广”,从现代剧蔓延到古装剧。
流量为王的时代,产商追求更多关注度无可指摘,投放广告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利用在影视和综艺中设定好的对白、道具和场景等进行宣传,在公众视野内频繁曝光吸引注意,可最大化地发掘其商业价值。这些层出不穷的广告即便不产生即时效果,也会潜移默化地给观众留下个模糊的虚拟印象,无形中起到引导作用。比如一提到洗发水,不少人大概就会下意识想到前几年的营销大户海飞丝或飘柔。同时,荧幕中影视明星的使用行为,既给作品和产品带来话题度,也拿捏住了粉丝群体的消费心理,这种“隐形带货”也为商家“引流”,带来不少收益。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广告植入的巨大收益,往往以牺牲观众的观赏体验为代价。大家看影视,无非为了放松娱乐,乐趣来源于剧情,而非花样百出的广告。试想,若观看影视剧时,入目的不是A品牌的产品就是B品牌的Logo,非常容易让观众跳戏。何况,如今的广告植入经常无视剧情和故事,生搬硬套,植入频率高、品类杂,观众难免产生抵触心理。拿《唐人街探案3》来说,与同事分食和在街上边走边吃泡面的行为就十分不合常理,某竞技类手游的出现让人直呼尴尬,而此类植入多达十几处。泛滥的广告植入无益于丰富内容细节,反倒是给内容的整体呈现“减分”。当生硬的广告植入成为业内默许的现象,观众体验与作品质量双双滑坡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包装成何种形式,广告植入的本质终归是商业行为,广告主和制作方都能从中获利,但观众的时间却被浪费在了粗制滥造的作品上。谁来为观众的消费降级买单?针对影视广告植入这一问题,我国文化产业需要明确的法规限制,管理仍有待加强。对于影视生产者来说,保证商业与故事合理融合,保证作品观感,才是他们该思考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