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60年,要达8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为主的“绿电”。 作为“用电大户”的山东,近两年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鼓励“绿电”就地生产、就地消纳,不仅提升了其消费占比,而且通过鼓励用电企业兴建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项目,将“绿电”生产推向用电端,进一步提升其消纳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的实现。 从倒贴钱卖电到“香饽饽” “西藏,世界上太阳辐射第二强烈的地区;拉萨,年光照时间超3千小时,被称为‘日光城’……”几年前,因为看好西藏光伏发电的前景,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丁文磊把“绿电”业务拓展到了西藏。 意料之中的是,西藏的光照确实适合光伏发电;但意料之外的是,辛辛苦苦生产的“绿电”在个别时段居然沦为“垃圾电”——“电价低至每度0.1元,或免费,甚至倒贴1毛钱!”他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原来,相对于化石能源(以下以“煤电”指代),“绿电”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以风电为例,用电波峰时停风了,发不出电来;等到了用电低谷期,大风吹得机组停不下来,又会对电网造成冲击。所以‘绿电’发电量受天气影响太大,很难跟实际用电需求相匹配。”丁文磊如是说,“但如果是‘煤电’,用电低谷期调整炉火便可。” 而且,为了应对这种不稳定对电网造的成冲击,发电端还不得不通过免费,甚至倒贴钱,来请求用电端加大用电量。这就是“垃圾电”的由来。 “大约在2018年前后,因为‘绿电’长时间沦为‘垃圾电’,我国西部不少地区出现了‘弃光弃风’的现象。”丁文磊表示。 一边是此前大量“绿电”沦为“垃圾电”,继而导致“弃光弃风”;另一边则是刚刚出台的《方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 在用电端,“2020年,山东用电量高达6930亿千瓦时,是不折不扣的用电大省;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也是不折不扣的碳排放大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大力发展‘绿电’,既是实现本省‘双碳’目标的途径之一,也是作为用电大省的山东,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应有的担当。” 于是,今年8月发布《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山东光伏发电装机目标为5700万千瓦。截至2021年上半年,山东累计装机容量为2600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一。翻番式的增长,凸显“绿电”在山东成了“香饽饽”。 谁让“垃圾电”变“废”为宝 就在丁文磊为西部“弃光弃风”而犯愁的时候,其在山东的业务进展得颇为顺利。 根据2017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东省低碳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山东将在2027年提前实现“碳达峰”,比全国的进度要快3年,减排压力巨大。“减少碳达峰对经济增速的锁定,大力发展‘绿电’,必须成为山东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山东也确实已成不折不扣的‘绿电’大省。”周勇如是点评。 当然,山东的“绿电”同样也面临“用电低谷期,风吹机组转不停”的情况,所以如何让“绿电”稳定下来,与用电需求匹配起来,则是从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省能源局印发的《2021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独立储能和共享储能优先参与调峰调度机制,新能源场站原则上配置不低于10%的储能设施”。而在全国其他省份,也都陆续出台了“绿电”生产端配置不低于10%-20%的储能设施的政策。 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市场的反响,清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源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近来他们公司咨询量明显增多,“尤其是山东市场,很多企业客户的需求非常迫切,恨不得储能站明天就能建好投入使用。” 据他介绍,现在的储能设施形式多样、赋能明显、应用场景广阔,值得企业投入,“简单来说,当‘绿电’处于‘垃圾时段’,就可以存储起来,等到用电高峰期再用,以此赋能发电企业,增加效益。” 实际上储能站的应用场景不止在发电端,“运营微电网,储能站可以用来削峰填谷;用电企业也能用来平抑限电的影响。再加上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抽水、制氢,以及用蓄电池进行化学储能,企业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建设方式。”他说。 储能设施或将普及“到户” 不过,储能设施的建设也非一蹴而就,周勇就发现,部分“绿电”生产企业上马储能设施的进度明显滞后。 究其原因,他直言,生产“绿电”的一次性投入大;投产后又不稳定,单算“经济账”,“绿电”很难跟“煤电”竞争,“目前的‘绿电’生产企业利润非常单薄,尽管储能设施赋能效果显著,但没有多少企业还能再负担这多一笔的建设费用了。” 发电端难以负担,周勇建议再把目光转向用电端,“很多用电较多的企业并不缺少资金,而且希望丰富电力的来源、平抑限电的影响。未来可以引导用电企业自主建设分布式‘绿电’发电和储电站。” 实际上,在上文提到的《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光伏发展模式为集散并举,结合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发展光伏电站,重点推进屋顶、工业厂房等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 此外在《方案》中,还要求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一种市场机制,限制用户使用‘煤电’,鼓励其使用‘绿电’。”周勇表示,“当用电企业发现用‘煤电’限额不够且价格贵,但用‘绿电’却很便宜还有一定的用能空间,甚至将多余的‘绿电’并网还能提高‘煤电’限额时,用电企业就会抢着建设‘绿电’了。” “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届时企业也会积极建设储能设施。”他补充说明。 “随着特高压输电网络的不断建设,现在西部地区的生产端与中东部地区的用电端连接的越来越紧密,‘垃圾电’时段越来越少、‘弃光弃风’也已基本消失。”丁文磊表示,“所以在发电端,特别是土地成本低廉、风光资源丰富的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储能电站赋能‘绿电’生产,也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邱源则提到大型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最初,中小企业对投建储能设施疑虑重重;后来还是央企带头,其他企业才开始跟进。”他建议大型企业在促进储能设施建设落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