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企业家学者在高端对话中探索能源合作新路径
经济导报记者 戴岳 通讯员 汪雨桐 张东一 青岛报道
这一切与水发能源集团制定的规划有关。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水发能源集团的海外市场主要在欧美澳等地国家,现在他们把海外市场的重点转移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似乎是近几年来中国能源企业都“明白”的事:“一带一路”覆盖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市场,中国在绿色领域较传统行业更具国际竞争力。那么,如何抓住这次经济转型的机会积极拓展国际化市场,成为摆在每一家能源企业面前的思考题。
摆在面前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应消费多数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力表示,伴随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禀赋以及清洁能源发展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数据显示,全球太阳能资源丰富,理论潜力能达到100万亿千瓦时。从光照强度看,中东、北非、澳洲等沙漠面积较大的区域资源最为丰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太阳能技术开发量预计约450万亿千瓦时。
中国的企业愿意“走出去”,不少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开展的能源投资也期待满满。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投资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并希望借此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的机会,诚邀能源领域的中国公司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
尽管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对企业跨境投资和并购的冲击是很大的,然而,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投资热情依然不减。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9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高于整体13.3个百分点,占比达17.8%,较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自2013年倡议提出至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TMT等行业。
山东抢抓能源发展机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全国能源行业在大力推动绿色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开发利用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技术装备水平也大幅提升,减排降碳成效显著,国际合作不断拓展。
越来越多中国能源企业选择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掘金”。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最近水发兴业能源海外公司在斯里兰卡拿到30MW光伏和300MW风电项目,至此水发集团清洁能源业务将在“一带一路”国家再添新项目。此前,水发集团投资了尼泊尔拉苏瓦·布特科西水电站,设计年均发电量6.92亿千瓦时,丰、平期电价为4.8卢比/千瓦时,枯期电价为8.4卢比/千瓦时,前8年按3%上涨机制进行调价。预计年均售电量6.64亿千瓦时,年均售电收入3986.5万美元。
目前水发集团已建成山东最大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板块资产总额670亿元,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超过800万千瓦,拟开发风、光发电项目2000万千瓦。以后,水发集团还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围绕整县分布式光伏、高效生态农业光伏、盐碱地综合能源基地、塌陷地综合治理能源基地、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五大领域发力,并全力“抢跑”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风光储一体化、风光荷储多能互补、5G基站光储等项目。
企业积极寻求机遇,政府也开始搭建能源合作平台。
在本次“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的举办地——青岛,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该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下一步将积极搭建能源产能合作的发展平台,支持青岛优势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建立更多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
“青岛正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结构发生深刻改变。”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刘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