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2016年到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共建62处口袋公园,占地11.49公顷。2019年末,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7.18%。 (见7月2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别看“口袋公园”面积小,其功能和作用并不小,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既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了市民“微幸福”感,也有利于对外展示城市风貌,打造靓丽城市名片,值得点赞。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市民们喜欢追求健身娱乐的文明生活方式。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供市民们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并不多,特别是基层县市区更少,难以满足市民们的这种需求,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些民生理念和群众观念,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需。
而今,建“口袋公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够充分利用和盘活城市零散、闲置、杂乱的微空间地块和地段,包装打造成市民们喜闻乐见的绿色微公园,让市民们能够出门见绿,出门就可能开展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不仅让市民们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更优、更绿、更美,实现“人在绿中行、身在绿中炼、心在绿中享”的城市新生活;还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宜居、宜乐、宜游。
事实上,“口袋”富了,还要富“脑袋”,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个文明”一起发展了,市民们才算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今,建“口袋公园”,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色,拉近市民们与绿地的距离,为市民们提供清新自然的“休闲氧吧”,让市民们享受“绿地福利”;还配套了健身器材、亮化、环卫等设施,能够提高和拓展绿地的服务功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满足市民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植物配置多样化,突出季相特色和乡土特色,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把“口袋公园”建设成集绿化、美化、休闲、健身、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乐园”,打造城市名片。
当然,建“口袋公园”让城市更宜居、更有品位、更有温度,好是好。但不仅期盼多建一些“口袋公园”,更期盼通过有效的人力监管制度的安排与担当,管理好“口袋公园”,让“口袋公园”成为集功能服务型、文化型、娱乐型、观赏性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则是市民们和文明城市更期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