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看天下 - 今年汛期文物受损严重 11省份共70余座古桥梁损坏
今年汛期文物受损严重 11省份共70余座古桥梁损坏
加入时间:2020-7-18 19:40: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8日讯 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不少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近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汛期文物安全工作,对汛期文物受损、文物防灾减灾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问题,接受媒体专访。

  今年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据统计,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今年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文物受损情况存在差异。宋新潮表示,长江流域省份文物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

  文物部门是如何“护”文物周全?

  针对汛期文物安全严峻形势,宋新潮表示,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防汛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以防为主,将文物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将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督导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况,并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实际,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一直密切关注各地汛情,及时启动了应急机制,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随即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各地文物部门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成立了防汛抢险应急组织,启动汛期文物安全应急机制。

  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

  防灾减灾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宋新潮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从文物本身和文物所处环境看,宋新潮指出,一方面,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犹如历史“老人”,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同时,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大文物安全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从防灾减灾的技术、能力、专业力量来看,宋新潮表示,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不足。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除此之外,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下一步的安排和考虑

  接受专访时,宋新潮表示,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专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宋新潮提出了5个方面的安排和考虑。一是统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督导各地将文物防灾减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将文物作为国家和人民重要财产,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加强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等,提升文物防灾减灾整体能力。

  二是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加大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设立文物防灾减灾专项经费,增强文物抗灾能力和抢险救灾保障。

  三是文物修缮中考虑防灾问题。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作为文物修缮内容予以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四是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指导各地根据实际制定文物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发挥文物自身防灾功能。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独特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fujian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