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五一”小长假收官,疫情下的特别假期,你选择了去哪里度假?“总有一个归处,慰你半世漂泊。”2日晚间,淄博市民丹丹推送了这样一条动态。当天,她和家人自驾来到济南,入住南山一间民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统计,今年“五一”有超9000万人次出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民宿预订量出现明显增势,迎来了首拨报复性消费客流。从济南南山区文旅部门获悉,截至5日上午,济南南山民宿5天接待1600人左右,入住率高达90%。
民宿主动降价 入住率“反弹”
5月4日中午,济南市民程女士一家4口,从济南拔槊泉廓庐民宿退房,结束了南山小憩的短暂旅途。 “疫情以来没出过远门,假期也不宜长途跋涉出省,倒是很适合一家人在独院的民宿,在周边村庄慢游。”程女士在受访时回忆。据介绍,因为两个孩子在学传统文化,其中一个专修古琴,因此,在出游地的选择上,她特意避开客流量大的景区。 疫情下,“泉城人家”之一、拔槊泉廓庐民宿在4月25日重新对外开放。5日上午,管家郭志浩开始盘点小长假的“成绩单”,“五一期间的预订量远高于节前预计的数字,前3天满房,4日的入住率超75%。”他坦言,重新开放之后,入住率能达到多少,心里一度没有底儿。 为了“黏住”老客户,民宿升级体验,增加了写真服装、康养等新服务项目,并上线了自开业以来的最大折扣让利活动——“会员计划”,会员可以以之前标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入住。 如是,沉寂了两三个月的民宿,主动打破“零入住”的局面。宅在家里的游客也期待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民宿成为最先出现增势的旅游业态。 对此,海阳琵琶岛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旭深有体会,“仅有的10多个客房预订一空,从到访游客量来看,周边游客和外省游客各占一半。” 琵琶岛位于烟台海阳市海岸线最东端,岛上配建了海岛、渔村风情的民宿大明小宿。小岛原本名不见经传,因为一部红剧《大秧歌》而为游客所熟知。剧中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胶东渔村小镇,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体验胶东海岛风味。 王新旭坦言,疫情之后,本担心对旅游旺季带来冲击,因此民宿在价格上提前主动大幅让利,比如原来3000元/天的客房降为1000多元/天,七八百元的客房降为五六百元。不过从咨询率和实际入住率统计看,数量远超过预期。
摆脱同质化 “民宿+”新业态浮现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游客的“住”体验走向分化,曾经以“住”为核心的民宿,迅速向“民宿+”的新业态演化。 济南拔槊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邵瑛认为,这是民宿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代表民宿业发展的趋势。“以民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迎来一次深度变革,要让用户真实参与民宿所在地的生活,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她分析说。 根据山东省文旅厅、省发改委等14个部门今年3月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旅游民宿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探索“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书屋”“民宿+民俗”等融合发展方式,着力打造本地品牌。此外,将发展旅游民宿融入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重点工程,培育旅游新兴业态。 《意见》鼓励各地依托优质资源,以“好客人家”旅游民宿品牌为统领,重点打造泉水风光、仙境海岸、圣地儒风、运河风情、黄河入海、红色亲情(鲁南)、鲁中山岳、水浒故里等旅游民宿聚集区。 据观察,政策红利下,民宿业正自觉摆脱同质化,向“民宿+”新业态探索。 郭志浩介绍,“为了满足济南市民对‘耕于南山亲手种植’的新生活体验,今年我们在周边拓了60块地,其中一多半面向客人,‘民宿+康养’‘民宿+非遗’等业态也正在培育。” 位于海边的民宿——隐居蓬莱人文度假酒店相关人士介绍,5月之后,海边民宿迎来旺季,院落式的民宿酒店选在蓬莱八仙入海口,4座独栋小楼面向海滩,定位于“民宿+人文养生”,游客可体验到不同于山宿的生活。 “目前来看,大明小宿培育了两年的‘民宿+民俗’、‘民宿+文化’已经显现效果,在行业普遍受到疫情冲击时,开始释放新兴业态的生命力。”王新旭期待,扶持政策下,“民宿+”能延伸出更多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