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观点锐评 - 警惕“土味”广告的恶
警惕“土味”广告的恶
加入时间:2020-12-31 14:03:18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文提示广大消费者,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这是该部门今年以来第六次发布风险提示。在此次发布的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特别“点名”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

  有人说,俗只是奇葩网贷广告的表象,其内在的恶更值得警惕。这种提醒其实并不为过。在那些辣眼睛的镜头里,“打工人”受仗义老板资助升舱,衣衫褴褛的农村汉子与光鲜的空姐谈恋爱……为了挑动流量的“神经”,奇葩广告的内容运营逻辑是:越撕裂社会断层越好,越和主流价值观冲突越好,越招骂越好。只要能吸引眼球,即使有违公序良俗也在所不惜。

  陷阱不止体现在丑陋的价值观上。一些机构借助过度包装营销,已经让不少人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也就是说,颠倒价值观所展开的故事场景,只是网贷机构向低收入群体或年轻人们展开病毒式传播的媒介。通过故事媒介,让人感染错误的消费观念,继而改变其消费行为,才是这类广告的真正目的。“帮你借钱等于给你送钱”“捆绑获客才能为你借款”……恶劣话术背后是一些网贷机构不守规矩的乱象。过度放贷导致过度负债,甚至关联暴力催收或恶意催收的灰色链条,继而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所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过度包装营销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产生误导。有的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造成“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等现象蔓延。最终,盲目借贷、盲目消费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此外,奇葩广告还会引发“并发症”。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网络平台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和出资方之间流转,直接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接下来,监管部门还须收紧“红线”,对无良网贷机构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广大消费者要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切忌“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远离过度借贷消费的营销陷阱。      




编辑:luyi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