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山东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加入时间:2020-11-13 8:38:29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 郭铁成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是第一次。同时,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收官之年,我国即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在此基础上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军。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新体系?又该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场景,促进重大突破,带动中国经济体向中高端跃升,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优势

  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流的国家创新体系,赋能发展、引领跃升、繁荣科学、激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根本支撑。

  赋能发展,就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智力资本、技术资本、数据资本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新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智能化、生态化的技术体系正在取代工业时代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体系,出现就业分布化、工具数字化、产品服务化、资源共享化的趋势。但以新兴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还不高;即使是新兴产业,很多也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大量传统产业仍然依靠物质生产要素和投资拉动。

  引领跃升,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场景,促进重大突破,带动中国经济体向中高端跃升,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大国,经济和科技资源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研发强度超过欧洲平均水平,建立了体系化的研发力量,具备了创新起飞的条件。但重大创新和原始创新不多,农业方面很多种子依赖国外,种植、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生命健康方面,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这些都限制了中国创新起飞的速度和高度。

  繁荣科学,就是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优化科研环境,争取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多贡献。目前,虽然我国在公共科研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居于世界第二位,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学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现、发明还不多。这种状况限制了中国创新起飞的后劲。

  激活人才,就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人口红利虽在慢慢消散,但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并未结束,仍将持续。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过亿,研发人员600多万,数量居世界第一,而且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人员都是世界最年轻的。不过,与发达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创造力相比,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由国家实验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轮驱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充分合作的创新生态网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首先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主要是完善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安排。

  传统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主要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但不包括国家实验室,过去我国也没有国家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没有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对于解决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对于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环境、健康、社会领域的挑战性技术创新,都有很大制约。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首次提出:“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以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推进”的要求,是对国家创新体系构成和功能的重大完善。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再是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三轮驱动,而将是由国家实验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轮驱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充分合作的创新生态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实验室的定位,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定位不存在交叉重复,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主体的国家实验室,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科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是战略性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国家实验室的任务是突破、引领和共享,即攻坚克难,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引领未来,掌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资源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共享服务。

  抓住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面向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培育面向未来的引领型科技人才,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

  建设一流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在构成上加以完善,而且要进一步改革治理体制,建设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重点是: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科研体系在创新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创新。

  首先,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除基础研究外,政府和公共科研机构应围绕企业需求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应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共投入与企业需求脱节。解决的办法是改革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的计划项目形成机制。除基础研究外,计划项目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共同投资,协同创新。而不是科研人员出题、牵头,政府立项,然后再找企业用户。

  判断企业需求真伪的标准,主要看企业是否对项目出资。政府专业机构根据国家需求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研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公开向企业等创新主体招标,评标专家包括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决标立项后,企业等创新主体组织产学研用协同的研发团队,企业出资、政府资助、社会融资。近年来,浙江省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取得良好效果,其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越是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研发经费就越多,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的地位就越重要。相反,如果不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形成项目,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研发经费就会越来越少,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就边缘化了。

  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创新券基金,地方设立创新转型服务专项;加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实施创新减税、免税、退税,提供更灵活、更方便的创新融资条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同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其次,发挥科研体系在创新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调动大学、科研院所等组织化的科研力量和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导入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中心。

  要弘扬科学精神,培育良好科研生态,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严格试验,不断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创立新学说。同时要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于研究型大学和公益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应取消市场化要求,根据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成效开展同行评议,根据教学、科研、服务的价值分类确定薪酬标准。对于非研究型大学和大量高职高专院校,应逐步改革为应用型大学,其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的经费,少部分来自财政拨款,绝大部分来自创新服务。对于技术创新机构和创新服务岗位的薪酬,应交由市场调节。

  引导城市政府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实验室,以及产业界、社会资本、居民用户等,组建创新生态联盟。联盟理事会为共同决策机构,下设工作机构和工程中心。联盟成员以合作协议为基础,共同投资创新创业项目,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建立大学技术商业化体系。在大学建立技术学院或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全国互通互联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披露发明信息,申请和转化专利,促进技术许可,建立学科衍生公司。同时,促进企业对大学的研发资助以及产学研人员之间的流动。

  再次,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面向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培育面向未来的引领型科技人才,主要是战略科学家、领军工程师、一流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

  我国正处于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在可预见的将来,科技人力资源还要稳步增长,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不是问题。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培育面向未来的尖端人才。

  根据统计规律,基础研究成果的高发年龄段在35岁左右,工程技术成果的高发年龄段在45岁左右。尖端人才是关键少数,根据洛特卡定律,对全球研究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少数学术论文作者。未来15年,在高成长学科、高成长技术领域,应持续资助一批顶尖青年科学家、顶尖青年工程师,其中青年科学家的年龄应在35岁以下,主体应下沉到博士研究生;青年工程师的年龄应在45岁以下。除提供经费资助和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留住、用好尖端人才,这就要求破除一切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建设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应设立未来人才开放计划。以人为资助对象,向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开放,通过创新竞赛、“揭榜挂帅”招标、非共识评议等方式立项,发现新概念、新创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的原始性技术创新、使能性技术创新、未来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

  最后,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创新。政府与社会力量以协议的形式,建立法律上的合作关系,共同决策,共同投入稀有资源,包括资金、人员、设备和信息等。政社合作关系本质上是伙伴关系,即平等的协议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重点是建立政府与社会混合投入机制。政府投入要与企业投入、金融机构投入、社会资本投入捆绑,所投资金按合同约定共同存入指定银行账户,分期拨款,专款专用,混合使用,并根据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征信记录。各合作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同时,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采购机制。在研发时引进社会用户,对创新产品订制采购;在样品通过测试、进入开发阶段时引进社会用户,对创新产品进行期货采购。由政府和创新产品提供方共同提供信用,政府与企业、个人等私人消费者共同采购;或者政府不采购,但对私人采购予以补贴;甚至政府只提供信用平台,完全由私人采购。政府根据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先进标准,组织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创新产品进行认证,对经过认证的产品加以标识,纳入创新产品“篮子”,由私人消费者自主选择。(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fujian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