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财经 - 德国垃圾分类经验值得借鉴:“环保警察”每天巡逻
德国垃圾分类经验值得借鉴:“环保警察”每天巡逻
加入时间:2019-7-2 11:21:49  来源:环球时报

      “上海开启‘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德国新闻电视台1日报道称,中国大都市上海1日正式实施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个人扔错最高罚200元,单位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最高罚5万元。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近30年的垃圾分类不仅让德国成为整洁国度,也让德国跃升为全球垃圾回收处理的先锋,其中很多经验着实值得借鉴。

  也曾垃圾成堆,污水成河

  “直到20世纪初,德国城市垃圾都是直接扔在街上或垃圾堆里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保专家费德理乌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之后,德国各地市政部门开始承担垃圾处理工作,并回收旧报纸和剩菜剩饭等。但由于分类不细致,又没有完善的回收处理系统,垃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家住科隆的退休女教师斯珀尔向记者回忆了三四十年前的情景:垃圾车将各家各户门前的垃圾运到郊外,填埋到地里,并逐渐堆成一座座小山。成群的鸟儿在上空盘旋……河中也漂浮着各种垃圾,水中鱼儿几乎绝迹。当时,德国处理垃圾的方法就是——越快越简单越好。

  随着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居民带来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加上德国出现原材料紧缺的状况,德国政府对垃圾分类和回收越来越重视。环保专家费德理乌斯说,先是城市出现玻璃瓶回收桶,之后是纸类回收桶,后来又有了生物垃圾桶。到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各地的强制垃圾分类措施已较为完善。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通过或修订了《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等法规,为垃圾处理回收“保驾护航”。这意味着,不仅居民要进行垃圾分类,企业也需为垃圾负责。一位德国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企业生产包装等垃圾越多,收费也越多。为此,德国企业还纷纷参与垃圾回收,对回收的包装垃圾进行再利用。这种回收体系也叫“双轨体系”。

  “环保警察”每天巡逻 

  时至今日,德国人在垃圾分类上极其严谨细致,几乎没有“漏洞”。《环球时报》记者在德国生活多年,发现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几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蓝色的放废纸和报纸;黄色的装塑料等包装,如保鲜膜、酸奶盒等;剩饭剩菜属于褐色垃圾箱;灰尘等放入黑色的有机垃圾箱。在各个住宅小区内,还有专门装各色玻璃瓶、旧衣旧鞋等的大垃圾箱。

  各商业机构也回收特殊垃圾。每个超市都有自助的瓶子回收机,用于退换顾客此前支付的瓶子押金——玻璃瓶0.08欧元一个,塑料瓶和易拉罐则都是0.25欧元一个。电器商店则回收废旧电器、废电池,德国邮局收集废旧手机等。城市各区还设有大型垃圾回收中心,居民可以到那里丢弃大型电器、旧家具等。

  为了让居民更好地处理垃圾,每年各个城市政府都会在年初印发专门的《垃圾分类说明》《垃圾回收日历》等。各地还设立“环保警察”,每天在各处巡逻,进行监督。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家庭和小区的垃圾箱还都上锁,以防有人把垃圾丢入自家垃圾箱。这是因为德国垃圾按量收费,比如一个35升的垃圾桶,每周清理一次年费为70欧元。垃圾太多,收费可能会增加一倍。

  垃圾回收业已是高科技产业

  最近,《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柏林的一家塑料垃圾处理厂。记者看到,在一座巨大的厂房中,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用红外线、磁铁等设备,将塑料、金属分类,随后把这些塑料做成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以再利用。据工作人员介绍,塑料垃圾最难搞定。比如,酸奶盒属于塑料垃圾,但上面的膜盖却是铝制的,必须进行分拣。最早,德国采用人工分拣,许多人站在传送带上,手工分拣,现在则利用智能设备分拣。另外,通过高温净化、有氧等处理,一些物质被保存起来,可以用于绿化养护。生物垃圾还可以用来收集热能,作为煤炭的替代燃料。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厂,回收后的废旧电器中高品质的各类金属和塑料配件被拆解下来后,供给企业继续使用。

  德国《焦点》周刊1日称,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这也使德国成为“环保大国”。目前德国生活垃圾回收率已达到近90%,其中68%被循环利用。而在1990年时,德国垃圾循环利用才15%左右。这帮助德国节省了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德国的垃圾回收处理产业目前有25万员工,每年的营业额高达500亿欧元。

  实际上,垃圾分类已成为德国的一项国民运动。如果有人不能严格进行垃圾分类,常常会被“鄙视”,并被当场纠正。而德国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系统学习垃圾分类。许多儿童童话书也以垃圾分类为题材。




编辑:fujian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