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导报原创 - 山钢莱芜公司老旧设备“智慧”化,鼠标轻点,一泓钢水出炉来
山钢莱芜公司老旧设备“智慧”化,鼠标轻点,一泓钢水出炉来
加入时间:2019-4-11 8:46:19  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

◆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3日,在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下称“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炼钢厂干净整洁的转炉操作室内,经济导报记者轻点一下鼠标,接到指令后的转炉主枪立刻探入炉内吹氧,转炉开始了自主冶炼。很快,编号为H193-2572的134.6吨优质钢材就出炉了。
    这就是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的“一键式”智能炼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轻点鼠标就能炼出钢水的转炉,多是本世纪初,甚至是上世纪90年代投产的“老古董”。
    有道是: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关键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改造既有老设备,实现“一键式”炼钢甚至“智慧”炼钢,让老产能焕发出新活力,这对于山东这个传统工业大省有着别样的启迪。

“上班第一天,耳朵就被灼伤了”

    与印象中的炼钢厂有所不同,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炼钢厂炼钢四车间的工作环境相当不错,几位工人坐在干净的操作台前,通过监视设备远程操控,既不用冒着高温也不用接触粉尘。
    不过,在2004年,这个车间所处新厂区初建时,工人的工作环境确实符合公众“钢花四溅”的传统印象,“我上班第一天,耳朵就被灼伤了。”车间主任张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原来,传统的转炉炼钢工艺,测温、取样等工序都需要工人实操,而当时初出茅庐的张伟操作并不标准,当他用长勺从转炉取样时,裸露在外的耳朵被远在几米外的高温钢水灼伤了。
    与恶劣工作环境如影随形的,是对产品质量的把控不稳:传统的炼钢工艺中的肉眼辨温、钢花估碳、验渣估氧硫等,都是技术能手的绝活。但同时也说明,工人的主观性对于产品的影响很大,“同样的设备、同样的质检标准,不同的炉长凭经验炼出来的钢差别很大,产品质量标准难以统一。”张伟介绍说。
    难以统一的质量标准,直接影响了工厂的利润。在传统炼钢工艺主导下,产品品质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只能靠大批量生产优中选优,“举例而言,客户下了1吨钢的订单,我们可能需要炼3吨钢进行3选1;剩下的2吨只能降格、减价处理。”炼钢厂经理郭伟达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智慧”让老旧动能焕发第二春

    因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经济发展主要由老旧动能驱动,所以山东经济素有“大象经济”之称。郭伟达也自我调侃,钢铁行业就是山东老旧动能的“形象代言”。
    然而,老旧动能依然有其价值: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上世纪90年代投产的设备,依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亦如“大象爬坡”般的山东经济。
    老旧动能的价值还体现在资产价值上:转炉的几大系统中,炉体、下料、氧枪、掣动、除尘的资产比重较大,且基本原理均大同小异。而炼钢的“大脑”——转炉控制系统的资产占比却很小。
    于是,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技术攻关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保留既有设备,先升级控制系统!但控制系统又该如何升级?他们瞄准了副枪。
    “转炉除了负责吹氧的主枪,还可以加装一支负责采集检测原料信息的副枪,干的是我当年的活。”张伟介绍,当传统转炉加装了副枪、设备取代了人,工人再也不用像张伟当年那样端着长勺取样了,这就是全国首创的“一键式”炼钢。
    “我们不仅希望设备能代替人的操作,更希望实现设备代替人的思维。”郭伟达表示,这既是“智慧”炼钢的一个层面,也是转换动能的客观需求。
    改进的关键仍然是副枪。原来炉内信息就是通过副枪传输给主控计算机的,然而传统工艺的生产调度指令,需要工人通过计算机下达。
    既然要代替人的思维,为什么不能让计算机自动下达生产调度指令呢?
    于是,在2016年,技术攻关团队邀请外国专家对新区转炉副枪二级程序进行了诊断和升级,再将“一键式”炼钢以来的所有转炉操作数据进行汇总、完善,并录入副枪程序,终于成功设计出基于自主学习、自我完善数据积累的氧枪二级模型,实现了全程无干预智能化冶炼。
    2017年,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加工项目(AGPP)的型钢订单花落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后者更是交出了订单兑现率达100%、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92%以上的完美答卷。“设备比人可靠。当设备取代了人的工作,产品的质量也得以提升。”郭伟达如是感叹。
    从工人“端着长勺取样”,到全程无干预智能化冶炼,从“大批量生产优中选优”,到合格率稳定超99%,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的“智慧”炼钢赋予了十几年的老旧设备新动能;而改造的投入,只有一把副枪、一台计算机、一套系统而已。

解放工人,而非取代工人

    随着“智慧”炼钢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工人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操作室、休息室,告别了恶劣工作条件;而工作本身也从“端着长勺取样”,变成了坐在桌前点鼠标。
    显而易见,生产线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当年我们一个班6个人,现在只需要4个。”张伟是说。
    实际上,在刚开始接触到智能炼钢技术时,大多数职工有着抵触情绪:“主要就是怕‘智能化’抢了自己的饭碗,多年经验没有用武之地。”张伟回忆到。
    工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控制系统本就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若最终完全取代了工人的思维,工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服输的炼钢工人自己找到的。
    原来,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最初引进的智能炼钢界面是英文版本,英语基础薄弱的老职工们为了掌握操作技能,不得不重新学习英语,而且“通过深度学习,大部分职工还学会自主编程,一举扫清了操作维护的障碍,推动智能炼钢技术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张伟介绍。
    现在,炼钢四车间的工人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编写程序录入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操作系统中的炼钢模型。
    郭伟达认为,“智慧”炼钢取代了工人的操作,也取代了工人的思维;但工人本身也从“端着长勺取样”的体力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编程这样的脑力劳动。“随着‘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的智能炼钢厂目标的逐步实现,未来的工人更将从编程中解脱出来,逐步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中去。”
    从靠棒材支撑产品线,到拿下AGPP中俄元首项目用钢订单,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有目共睹,郭伟达感觉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方面是对企业老旧产能的利用与“智慧化”改造,另一方面更是对工人的“解放”而非取代。




编辑:行者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