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财经 - 我国内需成拉动经济绝对力量 消费对增长贡献超70%
我国内需成拉动经济绝对力量 消费对增长贡献超70%
加入时间:2018-7-12 10:17: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消费升级加快,我国服务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力量。

  多位专家分析,巨大的内需增长潜力、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释放的红利,将有效对冲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经济平稳运行仍具有基础。

  服务业增长加快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服务业占比上升,是中国人均收入向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过程中,伴随经济结构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地以消费内需驱动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8%以上。1~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增速比1~4月加快0.1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5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高速增长,增速高达30%以上,且呈不断提高态势,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的贡献已连续3个月超过3个百分点,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拉动作用继续增强,5月份现代新兴服务业对服务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8%,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7.9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新阶段,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服务业增长。1~4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到156.9亿G,同比增长192.2%。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32690.6亿元,同比增长30.7%;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84.5亿元,同比增长22.4%。“五一”期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71.6亿元,同比增长10.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服务业需求增势依然稳定,金融业、信息及旅游等服务消费相关行业需求保持适度活跃的发展趋势。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结合创新驱动,培育内生动力,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内需成拉动经济增长绝对力量

  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今年4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力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今年一季度达到77.8%。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国内消费潜力巨大。在当前国际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消费、扩大内需也更具现实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撰文分析,巨大的内需潜力是中国的战略基点。到2020年,中国内需市场有望达到百万亿级别,如果这个内需潜力能够有效释放出来,那么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保持6.5%的增长是有条件的,而且为我国应对未来10到20年外部变局提供重要的“压舱石”,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新进展的重要动力。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的通知,重点督查的六个方面之一为持续扩大内需。

  国家发改委7月3日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指出,要着力稳定经济运行,准确研判形势,做好政策储备,激发内需潜力,强化预期管理,切实保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势头。

  匡贤明表示,内需潜力释放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比如,推进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加快以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为重点稳定社会资本投资,真正解决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以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为重点激活农村大市场,加快打破城乡二元制度,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等等。

  宁吉喆认为,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空间广阔,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新动能不断成长。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编辑:luyi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