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财经 - 华夏城文旅项目蝶变记
华夏城文旅项目蝶变记
加入时间:2018-6-25 9:16:26  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

◆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通讯员 张黎曙 威海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6月12日的到来,让华夏城这座从遍体鳞伤的矿坑区蝶变而来的生态风景区广为人知。
    “我们有信心让更多遭环境破坏的区域实现向青山绿水的嬗变。”华夏城项目设计方——山东东鲁建筑设计研究院(下称“东鲁设计”)院长于国铭语出自豪。
    历时10余年,动用130多辆工程车共运土方5692.67万立方米,修复矿坑44个,建造大小水库35个,取平一座绵延800多米约1530万立方米的山岭,栽树1127万棵……每一笔数字都见证着东鲁设计参与的“修山”历程。
    “从0到1”,再“从1到N”,华夏城独特的发展模式为生态修复项目带来哪些启发?经济导报记者走进华夏城,走访这一项目的设计方及生态环境治理专家,找寻蝶变背后的秘密。

生态修复的再设计

    20余家企业“盘踞”44个采石场,城中山在爆炸声和粉尘弥漫中变得支离破碎,周围居民常年饱受噪音和石渣“侵扰”……
难以想象,12年前的华夏城满目疮痍,自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下决心治理矿坑,东鲁设计就以“规划设计师”的身份,参与、见证了这场变局。
    “从生态修复出发,设计方与投资方在对生态修复的再设计中,打造出一个生态系统。”于国铭将这个过程看做是自然与建筑的“唱和相应”,双方共同探索出一条基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路径。
    22日下午,华夏城入口处,游客排起了长队,“生态环保第一城”吸引了向往融入自然的大批游客。“10年磨一剑”,华夏城自开放以来,游客量累计达717万人次,去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带动周边13个村1135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这里原来是一个采石场,坑洼不平,现在是胶东民俗特色园,再现了胶东居民婚嫁、祭海等民俗场景,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繁衍出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带队导游的解说感染着每一位游客。
    顺着盘山路而行,山坡底下,预留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采取现代光电技术的防空教育基地。这里曾是深度达30米的深矿坑,景区顺势改造,上面栽种了无花果、金银花等多样态绿植。
    微风拂过,一览无余的湖面泛起涟漪,沿湖远望,一艘高船矗立其间。渐渐走近,穿过一条窄廊道,一个山水实景演艺剧场豁然开朗。
    这是世界首个360度旋转行走式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剧场,游客很难想象,这个剧场,是在采石场上因地制宜进行山体修复的点睛之笔。人们行走其间,完成与自然、建筑、文化的对话,这背后,是东鲁设计对生态修复的再设计——融入自然、装点自然,打造出基于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
    比如,龙山矿坑最高断面107米,有些采石场因双面开采导致山体几乎被打透而无法修复。东鲁设计将其就地设计为隧道,上面覆土绿化,下面通车行人,一个景区内建了4条隧道。
    如今,景区内30余个湖泊星罗棋布,20多处景观顺势绵延,传统文化在青山碧水及古建筑间流淌,民俗、书法、演艺等发挥出文化产业的示范效应。这座废墟上崛起的生态环保城,是设计团队与投资方对建筑位置选点、体形尺度、风格意境的精益求精,由“专业智慧+市场之手”催化而来。

匠心平衡修复与开发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填上坑、种上树。”首席设计师于国铭天天跑现场,白天测量勘察,夜晚绘图,设计美学与市场化回报的“排斥”和“融合”,滋养了他对生态修复的独到见解——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是营造新的生态平衡。在实践中为产业植入留出端口——“生态+文旅产业”,这是东鲁设计的匠心所在——不断“找衡”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22日上午,旅居美国的国际知名生态学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象伟宁教授,带着对生态智慧如何付诸实践的探索,专程来到华夏城观摩,寻找生态实践样本。“华夏城在设计方与项目主体的合作模式上,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而是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是生态修复模式的创新。”象伟宁认为。
    现状是,一部分修复地球者为了让家园尽快“绿”起来,超越了尺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生态系统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袭来。生态修复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踏错一步,代价沉重。
    长江生态保护区消落带的治理就为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一种生态智慧: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与夏季防洪水位有30米的水位落差,其暴露出的土地形成了消落带,没有这道植被屏障,污染物会进入水体,随着江水的冲刷,这片区域会荒芜,当地巧妙地种上荷花、菱角,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修复、规划、设计、营造及管理,在生态实践的五个层次中,修复是基础,”象伟宁认为,从此意义上看,华夏城的生态实践可以复制——“顶层设计兼顾生态与‘生财’,辐射区域经济、助推城市更新,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象伟宁说。
 
最大公约数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是“吃快餐”,因投资大、回报慢,设计方与项目投资方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十分微妙。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出,探索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诸多设计方案的提供者之中,华夏城的投资方为何能牵手东鲁设计,双方如何在“求同存异”中率先试水市场化?
    业内聚焦并解剖华夏城“生态+”,从中发现,设计方与投资方之间跳脱出“合作”的硬性捆绑,在设计美学与产业效益间的较量与博弈中,以高度趋同的价值观,串联起每个“燃点”。
    中科院生态学博士张剑分析,假如设计方与投资方建立在单纯利益上的合作,往往导致“半拉子”工程,项目就会烂尾,造成新的环境问题。但华夏城投资方与设计方恰恰是在生态修复与第三产业的兼顾中实现了一种“滚雪球效应”,合作中的默契惯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项目的开花结果。
    22日上午,就景区一处细节,于国铭又到了现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和夏春亭早期在这个项目的认知和理解上诉求各有侧重,但10余年来,他们已经能互补、互鉴。
“作为投资方的夏总和作为设计方牵头人的我,双方虽然有过分歧甚至争论,但是我们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执念之下,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于国铭认为,匠心是这一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的灵魂。
    双方以此模式为鉴,同舟共济,先后在西安、厦门、南京等游客流量热门区域,延续之前的合作模式,落地多个文旅项目。
    张剑认为,目前国内遭遇生态破坏的区域不在少数,各地都在探索生态修复的解决之道,“华夏城的成功为矿坑类生态灾难区域的修复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编辑:行者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