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德州报道
农药零增长的政策背景下,植保绿色防控新技术备受农药生产企业和农业部门的关注。14日,在德州举行的全国植保绿色防控战略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国强博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强博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年磨一剑,我们自主研发的全方位立体绿色防控智能系统,进入到大面积快速推广落地的环节。”国强博源董事长宋国强表示。这家在山东斥资5000万元开发物理防控虫害系统的企业,已在寿光、乐陵等地的50多个水果、蔬菜、粮田进行了3年万亩实验。 为及时扭转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农业部制定“控药”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而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绿色防控仅为5.5亿亩,市场洞开,企业如何抢抓绿色植保市场机遇?新技术的推广落地有哪些瓶颈?
预警与防治用上物联网技术
14日下午,位于乐陵北部乡间的一座通讯塔,从下到上捆绑了15台物理杀虫灯,塔底部的害虫收集桶内,是已经被杀死的害虫。“今年的倒春寒,让害虫的出现时间提前了,3月12日开始,就已经出现金龟子。”宋国强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这座通讯塔,如今多了一个“身份”——国强博源乐陵北部物理捕虫虫情测报预警指挥塔,采用智能化、远程化技术,实现物联网大面积远程防控管理。这也是国强博源“物联网+大面积病虫害集成物理统防统治智能系统”的一角,杀虫灯采用物理法诱虫,诱虫量提高50多倍。 绿色防控是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山东模式“落地开花”
绿色防控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从一片有机农场到一个市,绿色防控之风劲吹,山东模式也开始显山露水。 14日下午,乐陵市云红街道五里田村一座仅有“三分地”大小的农家小院内,种植了苹果、梨等20余种果树,正值苹果树开花,院落的主人、现年70多岁的刘老太介绍说,今年的苹果花每朵全开,而在以往,如果不打农药,一朵花只能剩下一半,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刘老太院内放了一台物理杀虫灯,这也是国强博源的小面积实验地。 同一时间,在乐陵万亩枣园零农残示范基地,100台物理杀虫灯在工作,这是国强博源万亩实验地之一,实验地的数据,同步回传,建立虫害信息大数据库,在国强博源创新技术的引领下,绿色防控形成了产业。 比如,在粮、油生产基地邹城市,已经建立起以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为依托的绿色防控推广应用模式。邹城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孔德生介绍,该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超60%,实现了花生、蔬菜和果树的全覆盖。 据悉,物理杀虫技术其实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早已推广了10多年,但之前主要应用于高端农产品领域,如有机蔬菜等生产基地等。吴孔明分析,资金、技术、政策和法律标准的不完善,都影响绿色防控的进程。 邹城市重点打造了以杀虫灯为主推技术的绿色防控全覆盖,现在是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区,孔德生认为,这得益于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多元化投入和专业化管理。比如,市政府共计补贴杀虫灯1.2万台,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带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打造了3个集中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大型示范区,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在农药减量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邹城化学防治面积增长势头得以遏制。“统防统治才是出路,应该在全省农业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宋国强认为。
难以普及 “症结”何在
绿色防控的优势显而易见,宋国强期待建成更多大面积集成物理、生物防控的推广示范区,“期待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停用农药省份。”但现阶段,却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普及,“症结”何在? “投入高、缺乏扶持和补贴,是制约因素。”宋国强认为。 孔德生也坦言,就邹城市来看,政府资金的投入的确推进了绿色防控,但随着有关项目的结题验收,每年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凸显。“目前,让农民主动出资购买杀虫灯等绿色防控物资存在一定困难。”他说,我国缺乏以作物和有害生物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标准,建议加强绿色防控关键环节技术的攻关、尽快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标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近日举行的全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推进落实会,释放出提振绿色植保产业的信号——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7.2%,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已经总结提炼出28套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将在各地进一步验证后,尽快上升为行业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14日上午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振绿色植保产业的关键是找到商业化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创新技术和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