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济南报道 “高校招生见分又见人,打破高校‘一把尺子选才’的局限性,使更多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27日下午,省政府举行《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标志着山东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 作为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触及本质的一次改革,高考综改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山东是高考综改第二批试点省之一,对山东考生而言,今年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各科全面告别山东卷,改为全国卷。其中,《试点方案》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做了哪些安排?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 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
据悉,《试点方案》以高考为突破口,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突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形成了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类型、长链条、全方位的综合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 其中,合格考试科目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考生从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 合格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等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考试。 合格考试成绩为“合格”和“不合格”;等级考试成绩原始分为100分,按照等级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建立高中生 综合素质评价制
《试点方案》建立并规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省级管理平台统一管理。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深化夏季高考改革。夏季高考以普通本科招生为主,招生方式分为统一考试招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三类。国家统一考试招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分文理科。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份。其中,外语考试听力和笔试两次进行。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 深化春季高考改革。春季高考以高职高专招生为主,招生方式分为统一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三类。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模式。“文化素质”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总分为750分。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
夏季高考数学取消文理分科
《试点方案》实施后,夏季高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科目与分值的变化。现行夏季高考的考试科目分为两类:语数外+理综(理化生)、语数外+文综(史地政),其中,语数外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文综或理综满分均为300分。2020年起,夏季高考实行“3+3”模式,前一个“3”是指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其中外语进行2次考试;后一个“3”是指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考试可以在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等级考试,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命题方向和内容的变化。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 取消文理分科。现行夏季高考将普通高中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类,数学试题也是文科理科不同。2020年起,夏季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学生将依据个人学习兴趣、科学优势和高校分专业选科要求选择确定等级考科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变得更加多元;同时数学科目不再区分文理科,所有的考生将使用相同的数学试卷。 招生录取模式的变化。现行夏季高考的招生录取模式是由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2020年,夏季高考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完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2020年起,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综合成绩,由“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高考考核成绩(含笔试、面试等)+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等按比例形成。 对于家长和高中生关心的学习内容调整问题,山东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表示,2017级学生学习科目与原来没有区别,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调整较大,体现在学分上,必修学分由原来116分减少为现在的88学分,选修学分由原来不低于28学分增加至现在的不低于56学分。 山东将在保障现行课程安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必要调整,专门制定了《山东省2017级高中学生课程指导意见》,保证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