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山东 - 山东600年古村集体搬迁:河边住怕了!
山东600年古村集体搬迁:河边住怕了!
加入时间:2017-10-17 11:56:21  来源:大众网

  耿忠英领记者重踏老屋旧址。(实习记者 李继泽 摄)

 大众网泰安10月16日讯(记者 付莹 实习记者 李继泽 邵蕊 王超)历时两年,涉及783户共2331人的一次历史性迁移在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社区画上完美句点。

  九曲黄河,汹涌澎湃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给流经地域百姓带来无尽灾难。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耿山口村就是其中之一。低洼住地、恶劣蓄洪区,大多数耿山口村群众一辈子都在重复“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苦涩生活。

  两年前,耿山口村被纳入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试点,政府成立整体脱贫专项工作队进驻东平,耿山口村安居之路浩然铺开……

  凌晨5点,一只由拖拉机、农用三轮车、中巴车组成贴满了“喜”字的搬家车队出发了。(实习记者 李继泽 摄)

  10月15日凌晨4点,天还未亮,黄河滩区雾气正浓,泥泞的小道上排满了贴着“喜”字的各色车辆。随着暗色天空中绽出绚丽的烟花,一时间唢呐齐鸣,鞭炮锣鼓声震天。这天,耿山口村村民将完成最后的搬迁工作,彻底摆脱洪涝灾害的困扰。

  而8公里之外的耿山口村新社区也在忙碌着。舞龙舞狮、群体腰鼓一齐上阵,大门口、路上也已围得满满当当。这一天似乎苏醒的特别早,也许他们一夜未眠。

  28栋砖红色洋房均装有电梯。中央空调、天然气、热水设施一应俱全。之后,还将陆续配套养老院、幼儿园、卫生所、公园等服务设施,这里就是黄河滩区耿山口村民们的新家。

  一路上,大众网记者看到无数欢欣的笑脸。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边的耿山口村民,对于乔迁新居又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各有故事……

  耿忠英:村里翻盖房子次数最多的人

  耿忠英领记者重踏老屋旧址。(实习记者 李继泽 摄)

  “在河边住怕了!”这是在采访中,大众网记者问到为什么想搬家时,听到最多的回答。75岁的村民耿忠英,曾历经三次大型洪涝灾害,自家房屋4次重建3次翻修共7次修盖。

  领记者重踏老屋旧址的耿忠英感慨万千:“第一次发大水的时候我才20来岁,全村人都往山上跑,后来我们蹚水回家,看到那屋全给泡塌了,那种感觉真是挺心酸的。”甚至,有一年,五六个人一艘船去收庄稼,遇上发洪涝船沉,无人生还。

  洪涝给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的威胁,更是一种贫穷的“死循环”。耿山口村村民多以务农为生,由于洪水常常光顾,作物有时一年只有一次收成,利润极少。加上多次重建修缮房屋,几乎一辈子的辛苦都用来盖房子了。

  当记者跟随耿忠英到达新居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境况。液晶大彩电、热带鱼缸,一派简洁大方的中式装修。身着中山装的耿忠英笑容满面,对大众网记者说,“怎么样?我们村支书也来我家看过,说装的算平均一流的水平吧!”语气之中满是得意。

  谈及入住新家的感受,耿忠英直言:“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以前可做梦也想不到!这真得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习主席,咱国家富强了,老百姓也跟着过上好日子了。现在啥也不想了,因为这就叫‘安度晚年’了吧!”

  杨英华:做梦也没想到能搬进新房

  杨英华翻看丈夫照片。(实习记者 李继泽 摄)

  丁庄村杨英华一户是最早搬进新社区的一批,现已居住两个多月。还在电梯里她就提前跟记者打了“预防针”,“我家都是老家具,没怎么装修,也没怎么收拾,别见怪。”

  装修上的确没有做太多添置,陈旧的家具和崭新的墙面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杨英华告诉大众网记者,“当时没怎么捯饬,老公在新房只住了一夜就过世了。他没享到这个福啊……”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杨英华育有3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儿子结婚分房后,杨英华和丈夫还有小儿子一直租房住。在耿山村新社区建成后,补贴差价钱不够,杨英华本以为只能“眼馋”。村支书耿进平在了解到情况后,当机立断“先住房后补款”。

  租房几年的杨英华一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她告诉记者,“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而村里像她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耿山口村村民全部完成入住。

  入住当晚,杨英华丈夫离世。翻开丈夫的相片,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杨英华终于忍不住泪流,“我们感情很好,老公你没福气啊,我们终于住上新房子了,你却走了。”

  不过,杨英华也说:“丈夫在天上能安心了,因为政府会把我们安排好的。”大众网记者看到,杨英华现在靠针灸按摩技术可以维持生计。她透露,之后社区会帮忙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到时会考虑去村委会工作。

  张君会:传家宝里翻出躲避洪水的家训

  搬进新家的张君会在教老伴使用新房子的电梯。(实习记者 李继泽 摄)

  “右洞下、张家院,洪水后、迁东边”,这则古老家训是62岁村民张君会家的“传家之宝”。它清楚地记录下黄河滩区群众躲避洪水的经历。

  谈及张君会,耿山口村几乎无人不晓。19岁便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他,当了43年的乡村医生,治病救人医术高超,在村里很有名望,甚至在1982发洪水时,他还在村里给人看病。

  张君会从祖上留下厚厚的几摞古医学书中给大众网记者翻出了这本家训笔记。家训字体刚劲有力,浓厚的历史感中饱含传承的意义。“避洪”不仅是张君会祖辈在耿山口村的生活经历,更是整个家族为躲避洪水,从山西一路逃荒到山东定居的历史记录。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君会格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如今,他的孩子们多在外地成家立业。当听说耿山口村要整体迁居,子女纷纷赶回乡,出钱出力。仅张君会一支就自愿捐款近3万元,成为村中家族式捐款最多的一户。

  退休后,张君会每月都要骑电动车跑工地,看看房子进度,见证了新社区一砖一瓦的建成。他动情地告诉大众网记者:“绝对的良心工程!政府建房子费心了,村民不仅住宿环境变好了,更重要的是,大家还在一起!”

  据东平县发改局副局长孙允建介绍,黄河在东平县境内全长32公里,由于常年受黄河水的侵蚀,滩区内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低,群众生活受到很大影响。2015年,为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全,山东省开展迁建试点,对滩区群众给予重点扶持。“2015年和2016年,东平县先后被纳入全省黄河滩区迁建一期和二期试点,总投资3.16亿元,涉4村4436人,3个社区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孙允建说。

  今年8月1日,《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正式印发,面向滩区群众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按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对于山东黄河沿岸的60多万居民来说,东平的样板只是一个开端。




编辑:行者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