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财经 - 自贸区新一批复制推广清单将出炉 经开区率先分享红利
自贸区新一批复制推广清单将出炉 经开区率先分享红利
加入时间:2017-1-12 9:30: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涉及投资、通关便利化,服务业开放等多项先行举措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新一批自贸试验区挂牌日益临近,已有的4个自贸试验区新一批复制推广的经验也将很快发布。2017年,自贸试验区红利在全国扩围将成为重头戏,考虑到各地发展不均衡,分布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将成为承接载体,率先分享开放创新带来的红利。

  这也意味着,近年来持续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的国家级经开区即将迎来新的使命。经开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快速发展壮大,是我国对外开放成功的典型案例。目前,在我国总共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江苏省有26个,为全国数量最多,浙江、山东、安徽三省紧随其后,分别有21个、15个和10个。

  业内人士称,经开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贸易投资、政府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要素禀赋比较好,功能、平台、体系等比较完备,也建立了一批成熟的量化指标等抓手,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比较好落地、可评估。“毕竟全国情况千差万别,还是要选择一些发展比较好、要素集中度好的区域作为平台和载体。”

  据了解,自贸试验区新一批复制推广的经验正在加紧梳理,主要围绕投资便利化、贸易通关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

  “除了率先在经开区推广之外,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还会考虑加大在中西部地区 ‘传经送宝’的力度。”业内人士表示。

  推进方式则会结合实际情况几条线并行推进:例如,对于跨部门的试点创新,将由商务部报请国务院以文件形式下发;只涉及某一个部门的就在部门职责范围内推广;还有一些好的实践则以最佳实践案例的方式发布。

  经开区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也是考虑到经开区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

  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向深入推进,经开区面临的要素资源减少导致的发展空间不足、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外贸外资质量有待提高、行政管理体制能效减弱等诸多问题开始显露。包括经开区在内的各类园区也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重构发展定位的阶段。尤其是要转变改革开放之初,依靠税收等政策优惠招商引资的手段,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

  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陈永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开发区已经多次派人到自贸试验区学习调研,研究梳理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和创新政策,明确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政策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据介绍,“直接复制——修改复制——自我创新”正是广州开发区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的思路,具体而言,一是自贸试验区已实施并直接适用于开发区的政策;二是因范围过广、层次过高而难以短时间内普及的部分政策,借鉴创新点,采取缩小范围等适当修改的方式增加可行性;三是创新提出开发区需要而自贸试验区并未详细规定的政策。

  在陈永品看来,借鉴自贸区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习自贸区的理念和制度创新,此外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广州开发区以高端制造业作为发展方向,因此,在政策借鉴上要突出广州开发区特色,侧重于强化高端制造业的优势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和生活便利化的新型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2015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区域,此后又在2016年获批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苏州工业园区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园区将复制叠加自贸区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竞争新优势。据介绍,在发展创新型产业方面,园区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转型。

  自贸试验区红利已经在多地初步显现。例如,青岛市从2015年围绕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五大领域共42条内容,开展试点推广。截至目前,42项改革事项基本落地39项,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剩下的3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自贸试验区战略重心会转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复制,既包括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谈判等方面的“向外复制”,也包括“对内复制”,即在自贸试验区周边等区域复制和依托开发区、保税区、新区等园区复制。在白明看来,国家级开发区从1984年开始设立至今已经过去33年,园区复制条件最为成熟,可以依托园区实现更大幅度的开放,使我国开放红利整体扩围。




编辑:luyi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经导财评丨规范收费行为让平台经济行稳致远
·> 一周山东金融人事|17份行政许可公布,涉及工商银行威海分行行长等
·> 低至0.01%!理财公司再掀“降费”潮
·> 一季度净亏6.6亿,小鹏汽车“押宝”AI智驾辅助
·> 出口额激增16.1%和15.2%!纺织鲁企“出海”创新突围
·> 山东金融管理部门联合部署 推动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 2025年山东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荐目录公示
·>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新规落地!市场反应如何?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