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经济新闻中心 - 金融&消费 - 专家称转基因食品检测最全监管最严 可放心食用



专家称转基因食品检测最全监管最严 可放心食用




金融&消费  加入时间:2015-1-14 9:06: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福喜事件、转基因、台湾馊水油、毒豆芽……2014年你关注了哪些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在相关新闻事件尘埃落定后,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地解读这些食品安全热点?昨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邀请了包括陈君石、孙宝国等4位院士在内的12位专家,对去年最具代表性的食安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解读。    

  食品安全热点肉制品白酒最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综合分析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数据,筛选出福喜事件、转基因、微生物污染、台湾馊水油、食品添加剂、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毒豆芽、现代牧业、食品掺假、铝超标、大连海参含抗生素、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分析还发现,2014年食品安全恶意造假事件逐渐减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介绍,2014年1月-12月该学会解析的38个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中,中国大陆地区有28个,占73.7%,境外(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热点10个,占比26.3%。38个热点中,确认为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有9个,占23.7%。

  分布领域方面,38个热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行业包括肉制品、白酒、休闲食品、油脂、主粮、乳制品;涉及到的关键词主要有7个: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转基因、塑化剂、地沟油、反式脂肪酸。专家们指出,“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及原料污染等常态食品安全事件,成为2014年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仍要警惕食品造假和偷工减料

  专家们指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产品原料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原料污染必然传导到食品工业,这种困局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因此,食品安全应下功夫从产业链前端发力,从优质原料入手。

  与此同时,食品掺假则是影响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毒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认为,食品掺假虽然从科学上讲与食品安全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但由于食品掺假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所以应该纳入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监管范畴,“食品掺假,国际上亦称为食品欺诈。不论是否影响消费者健康,只要是影响消费者信心的,都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2013- 2014年的欧洲马肉风波影响巨大,“欧洲马肉事件,用马肉来冒充牛肉,吃马肉虽然不能构成食品安全威胁,但是,由于马肉事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所以欧洲把马肉食品当做食品安全事件来进行管理。”陈君石举例,我国以鸡肉代替牛、羊肉,在蜂蜜中违法添加甜蜜素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值得提醒的是,2015年,当中国食品工业增速整体放缓、利润下滑时,造假和偷工减料会有所抬头,应予以警惕、揭露和有效的处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也指出,食品掺假可能将成为今后食品安全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欧洲用马肉冒充牛肉,我国也有在蜂蜜制品中添加甜蜜素的问题。庞国芳指出,我国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4个地区的食品,食品掺假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热点1 转基因食品

  “现在检测最全面、监管最严格的食品”

  解读专家:黄大昉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监督评估组成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相关事件:不少人几乎谈“转基因”色变。超市里不难见到不少食用油、大豆制品都把“不含转基因”作为噱头打广告。网络上经常流传关于转基因的各种传言,比如“吃了转基因食品会破坏免疫系统”、“转基因迪卡玉米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现代疾病发病率上升源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会使动物致癌”等。

  黄大昉表示,所谓转基因就是把人工分离或者修饰的基因导入另外一个生物体,使该生物体具备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更好的新功能和新特性。

  利用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比如说转基因大豆、玉米,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大豆粉、大豆油、大豆蛋白、玉米油、玉米淀粉、玉米糖浆以及很多快餐食品和糖果、糕点等。在中国,比较多的是转基因的番木瓜和用转基因大豆油制成的食品。

  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发展有30年历史,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应用有20多年,由于实行了非常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迄今未发生确有科学证据并为权威科学部门证实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黄大昉表示:“转基因食品是到现在为止研究最为深入、检测最为全面、监管最为严格的食品。”大量实践证明,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依法批准种植或者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及加工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谣言:转基因迪卡玉米致大学生精子异常

  广西医大一院男科主任梁季鸿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中提及“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有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因素”。之后网上疯传与当地推广食用转基因玉米迪卡所致。

  此为典型的网络传言。广西推广种植的迪卡007/008玉米为传统杂交玉米,根本不是转基因品种。论文结论并未与转基因关联。

  谣言:发病率上升源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

  2014年春有视频指,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退休物理教师南希·斯万森分别收集十余年来转基因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和美国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帕金森病、儿童自闭症等多种疾病发病率上升的数据,自称有重大发现,指上述疾病发生原因在于转基因食品。

  上述疾病多因现代社会人们食物结构或生活方式改变而引起,对此科学界早有明确结论。黄大昉表示,这些疾病多半都是现代社会病,该视频却嫁祸于转基因,实际上并没有科学调查和统计分析。而且,相关性不代表有因果关系。“这些年美国人的寿命不断增长,难道说寿命增长也归结为吃了转基因食品吗?显然这个结论也是不对的。”

  此外,有媒体曾报道法国专家认为转基因作物能致癌的说法,欧盟食品安全局也已经明确做了结论,指这一说法的实验和设计都不成立。

  热点2 微生物污染

  菌落总数与人的健康不直接相关

  解读专家:刘秀梅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相关事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2014年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由致病菌引起,2起由真菌毒素引起。其中,丹麦发生12个人因为食用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香肠导致死亡;恒天然奶油发现有可能被大肠杆菌污染因此召回;台湾的咖啡曾被曝检出棕曲霉毒素。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解析的38个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中,微生物首次被列为第一热点。刘秀梅认为,丹麦香肠事件虽然在国内没有引起大的舆论压力,但国内生产、加工、经营这些高危食品的企业应该了解这个风险,通常会使用适宜杀菌的方法,保护即食食品的安全。而台湾的咖啡中检出棕曲霉毒素则是一起误导事件,台湾食药署已经澄清,消费者按照正常情况下食用不会导致健康危害。

  除了上述事件,2014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2014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抽检信息,饮用桶装水微生物污染问题突出,包括乐百氏、娃哈哈等桶装水的菌落总数不合格。对此,刘秀梅指出不宜过度关注菌落总数指标,实际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与人的健康、疾病无直接相关,这和致病菌的危害性不一样。

  其中,肉制品有63个批次的菌落总数指标不合格,刘秀梅指出实际上只有3个批次分别检出致病菌,肉制品微生物指标的总合格率达98%,对消费者健康影响的安全风险较低。

  她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微生物指标的监测重点,由指示菌变成致病菌,清晰地指明微生物安全风险的控制方向。消费者也应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比如说不买、不随意宰杀活禽,冰箱内的冷冻冷藏食物应该分开,不在洗菜池中洗生禽肉等等。

  热点3 毒豆芽

  涉事化学试剂违规但无毒

  解读专家:钟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

  相关事件:2014年不断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闻被曝出,据媒体报道,去年全国审理的相关案件超700个,被判刑近千人。

  “毒豆芽”事件核心是A B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膨大剂、乙烯等化学试剂。钟凯表示,是否违法和是否有害健康,这是两码事。从目前来看,将这些化学试剂直接定为有毒有害物质,科学证据不够充分。不过,即使是安全的,只要管理部门不允许使用,那就不能用,这是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守的底线。但打击违法行为,也不宜上纲上线。

  钟凯介绍,“毒豆芽”中所含的6-BA和G A按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两者均未发现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靠证据。6-BA按欧盟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 D I),相当于成人每天吃8斤,而G A比6-BA还要安全300倍。两者都不会对人造成“催熟”效果。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典型的具有“自限性”的物质,用多了就是除草剂,豆芽用多了也发不好。

  在我国,6-B A、4-C PA曾作为加工助剂安全使用。农业部农产品(12.46, 0.00,0.00%)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结论称:按最坏情况估计,各人群的6-BA摄入量也远低于安全量。而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这些物质的管理各有取舍,有的国家能用,有的国家不允许使用。比如欧盟,6-BA、G A可用于绿豆芽;在日本,G A可用于豆芽。

  热点4 台湾馊水油

  防范地沟油不能完全靠检测

  解读专家:王兴国 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

  相关事件:2014年9月,台湾曝光馊水油事件,受影响企业多达200多家。在我国,地沟油也是近三年一直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话题。

  王兴国表示,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规定,地沟油不能以任何形式重复利用供人类食用,大部分国家规定地沟油不能作为饲料用油,只能用于油脂基础化学品和油脂的精细化学以及生物柴油的制造。

  目前地沟油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还没有定论,但是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危害和对社会秩序的不良影响不能忽视。因此,《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征求意见稿)仍然将废弃油脂列入“黑名单”。

  由于地沟油来源多样,成分复杂,加工工艺和勾兑方式差异等原因,导致地沟油中含有的成分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且差异性极大。同时,由于地沟油经过精炼以后,各项理化指标也可以达到可食用标准,这也是很多企业冒险使用劣质原料的原因。

  因此,王兴国指出,防范地沟油不能完全依赖检测方法,他建议应以现场监督检查为主,同时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截断废弃油脂流入食品生产或消费环节的通路。真正落实并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以及尽早研究地沟油作为工业燃料用油的相关政策。

  热点5 抗生素

  正确使用抗生素海参是安全的

  解读专家:陈峰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

  相关事件:2014年9月,央视曝光大连附近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养殖海参,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随后,辽宁省海洋水产养殖协会组织专家召开发布会回应称报道以偏概全,对当地海参产业造成冲击。

  陈峰表示,央视报道的原意是指海参养殖业排放的污水,对海洋环境生态造成破坏和污染,却被很多其它媒体诠释为用大量抗生素养海参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国家对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有严格规定,如能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鉴于目前海参育苗多半是采用规模化生产,有可能出现“密度过大、水体污染、发生疾病”等情况。因此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在海参育苗阶段允许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态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原因是海参从参苗长到全参,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通常在2-3年以上,这期间海参可以通过自身代谢,降低抗生素残留量。而且海参从幼苗开始,体积会增加100倍左右,即使有残留,在海参实际长成以后,也到了非常非常低的程度。

  在育苗阶段,只要按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引起海参的食用安全问题。他建议监管部门对海参养殖业的污水排放定期抽检并严格监管,防止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

  热点6 福喜事件

  检验合格为什么救不了福喜?

  解读专家:王守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事件:2014年7月,身为麦当劳[微博]、肯德基[微博]等洋快餐供应商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光使用过期劣质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昨日,王守伟表示,福喜事件是一起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福喜事件”发生后,有人为福喜“喊冤”,指出按照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涵盖的项目检测,福喜使用的过期肉都是合格的。“但检验合格为什么救不了福喜?”王守伟表示,因为检验项目是有限的,不能涵盖食品安全管控全部内容。

  特别是生肉产品,微生物或者酶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变化,而变化结果和产物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目前认知水平条件下还不能一一明确。目前还没有生鲜肉保质期的国家标准,但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国家标准是基础标准,企业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产品合格与否是按照企业标准判定的。




编辑: luyi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