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网 - 社会新闻中心 - 社会 - 中医大师发迹之路:曾是赤脚医生 靠神鞋发财



中医大师发迹之路:曾是赤脚医生 靠神鞋发财




社会  加入时间:2013-8-17 8:37: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曾是赤脚医生 投师学过西医 承包医院科室 依靠“神鞋”发财 善借媒介扬名

  “说什么‘师从祖父名医’,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张必清的同门师兄介绍说,其父是一位“打油匠”,祖父也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上世纪70年代初,张确曾追随过因“文革”被“下放”到乡村的一对医生夫妇学习,但对方都是搞西医的。
  秦皇岛中医院的前院长范振域印证,当初考察张必清时并没发现他懂中医。“我能肯定,他的中医知识不可能来自部队。”第三军医大一位军医教材编纂专家告诉北青记者,我国军医系统对于中医体系的纳入是在2000年之后。
  寻访其成名发迹路径,此前被宣传为“国宝级中医药大师”的张必清,面目越来越清晰。无论是早年他叫卖的“必青神鞋”,还是后来的“奇经疗法”,隐身其后的都是张氏一脉相承的“掘金术”。

  一掷千金的乡村名流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的村民们提起张必清来,多是一脸崇敬的样子,但又语焉不详。大家听说的是张在外面“发了大财”,看到的是张回乡时县镇两级官员前呼后拥,使用的是张必清捐款援建的学校、大桥和公路,但是少有人能说出他是怎样拥有的这些财富。“有钱不就是贵人吗?农村人都这么想。”后山村高公组的一位村妇这样说。
  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必清曾表示自己只是担任“奇经堂”的顾问,每月收入约1万元。与此相比,这些年来他在家乡留下的手笔显然要大得多。
  沿泾县县城向西南30公里,连接322省道和丁家桥镇的,是一座跨河的“金水大桥”。桥北端有一座“功德碑”,上面镌刻着修建该桥时所有捐赠者的姓名。其中在“本镇在外人员”一栏中,排在首位的即是张必清的名字,随后跟着他的捐款额“捌万捌仟元”—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其他个人捐赠,而且比左面一栏“企业捐款”中的任何一家都要多。
  这不是丁家桥镇唯一留下“张必清”姓名的地点。在该镇,“泾县丁桥必清中学”的大牌子赫然入目,它的前身是原丁桥初级中学,该校在1997年接受张必清捐资100万元、镇政府投资120万元,进行了改建,之后将“必清”的名字加入到了中学的名字中。与后山村卫生室毗邻的鹿园小学,也接受过张必清的捐赠,校长吴金木表示该校扩建教辅楼时,曾接受过张必清捐资30万元。另外,后山村“村村通”道路修建工程里,也有张必清的1.5万元……
  这些年来村民们念着这位丁家桥镇走出的“能人”的好,记忆中都是他十几岁时做乡村医生的青葱岁月。自他18岁当兵离家后,张必清留给这个乡村的便是那些捐资建起的福祉上所负载的名声。直到几日前在电视上看到远在北京那位“在楼上盖房”的“教授”,这才将此人与当地名人张必清联系起来,并且在媒体记者的追问下逐渐搜寻出了更多关于他的记忆。

  赤脚医生的中医渊源
  张必清生于1955年5月24日,出生地是后山村的前身之一省湾大队。年少的张必清家境清贫,他是家中老大,身后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除了父亲,他一度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在先后就读于鹿园小学和丁桥初级中学后,张必清成了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当地人称作“赤脚医生”。不过张必清年少从医的原因,并不像宣传资料中显示的“祖传中医”、“师从祖父当地名医张吉安”。在此前媒体报道中,有村民称“当地没有张吉安这位中医”,有人则称张必清的中医知识“是从一位叫张威武的老先生那里学来的”。说法不一而足。
  8月15日,北青记者走访了张必清当年的两位“同门师兄”张必方(化名)和张必松。三名“必”字辈的同族兄弟年轻时曾短暂地师从一位叫做薛传德的西医。
  1939年出生的张必方和张必清学医同门、居住同村,对张必清的情况有较多了解。老人解答了外界对于张必清的几点质疑。
  其一,张必清是否出身中医世家、师从祖父张吉安?师兄张必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张必清的父亲叫做张时华,是当地一位“打油匠”(通过油菜籽榨油的一种工匠);祖父其实是一位普通农民。
  “至于张吉安,这个人是有的。他又名张元庆,早年读过私塾,后来做过‘乡民代表’,是本地很有名望的一位老中医。”张必方说,“但这个人说到头就是和张必清属于张姓同族,根本扯不上祖父的关系。说什么‘师从祖父名医’,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正在后山村卫生室坐堂的张必方,还特意在处方笺上写下了这位神医的名字—不同于以往报道,老人把这个名字写作“张吉菴”。
  其二,张必清年少时有无中医功底?张必方解释说,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和张必松、张必清曾追随过因“文革”被“下放”到乡村的薛传德、石峰医生夫妇。薛、石夫妇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是西医临床医学专家。目前,薛传德和石峰人在安徽芜湖,分属于安徽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和妇产科,两人曾在《临床医学》、《现代诊断与治疗》等西医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那些‘中医经络’、‘奇经八脉’的学说,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学来的,”张必方说,“我们跟老师学的时候,没学过这种东西。另外一同在县里的‘五七大学’(‘文革’时期用来培训乡村卫生员、医生、兽医的医疗培训机构)上学时也没学过。张必清可能顶多是自己看过两本中医的书吧。”
  “他现在已经成了教授啦?”师兄张必方笑道。

  很少坐诊的科室承包人
  资料显示,张必清于1973年入伍到北京军区,先是卫生员后到军医;1986年到秦皇岛支持地方医疗科研工作,并任中医医院分院院长;1991年至1995年任秦皇岛开发区医院院长兼书记。
  张必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至今这个问题在秦皇岛仍然是一个谜。从张必清以“医生”身份与部队大院外面的世界开始发生关系以来,真正亲眼看过他为他人诊治的同行寥寥可数。
  秦皇岛中医院的前院长范振域是其中的一个。今年已75岁的范振域,1983年至1998年曾全面主持秦皇岛中医院的工作。由于此前在国家军工企业医院工作近20年,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部队医院逐渐向民间开放的进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努力。
  范振域回忆,当年虽然部队集中了很多医疗人才,但却很少有成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当他在1983年主政秦皇岛中医院后,便以中医院开设分院作为平台吸纳一些部队里的医生参与社会医疗。张必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受他邀请走出部队大院的。
  对于张必清的履历中“任中医院分院长”的说法,范振域明确否认。据他介绍,1986年,他曾经亲自带着秦皇岛中医院的骨干医师到张必清所在的部队考察,当时张必清是那支部队卫生所的主任。与其他部队只对内部开放的卫生所不同的是,张必清那时就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收治患者。
  “张必清在部队医疗系统受过培训,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他那时的医术没有他后来自己说的那么‘神’。”范振域回忆,当初决定与张必清合作,并不是因为他医术有多高,而是他与其他军医不同,已经有了面向社会的诊疗经验。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
  于是张必清就在秦皇岛中医院的分院承包了一个科室,挂牌运营的时候算上张必清一共只有4名医生。秦皇岛中医院另一位退休的骨科医师表示,张必清当时承包的科室属于分院整个内科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现在划分得这么详细,主要诊治的是感冒发烧的病人。
  “骨科当时跟张必清他们在同一层,我很少看见他坐诊。最初一年还能看见他到医院来,之后就很难见到他了。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张必清承包的诊室在中医院分院存在了两年。1988年年末,张必清以“赚不到钱”为由退出,范振域并没有挽留他,因为他觉得张必清“心思不在治病”上。此后张便从范振域等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1991年突然成为了新建的秦皇岛开发区医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

[本文共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页 次: 1  2  



编辑: 石头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