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名“下凡”官员中,官职最小的是担任大成股份独立董事的王廷山,此前是山东证监局公司监管一处的一名科员。此人也是23人中年龄最小的一员,1996年7月才参加工作,曾在山东证监局稽查处、案件审理执行处、调查二处和上市公司监管一处工作。2008年4月才取得深交所颁发的独立董事资格证书,2009年6月就开始担任大成股份独立董事。
其他约19名官员大多是各地证监局相关部门的处级干部。其中有两位曾任证监会下属部门主任,一位是任中国银行非执行董事的张景华,之前任证监会上市公司部主任;另一位是三友化工独立董事宋淑艾,此前是证监会行政事务中心主任。
四大乱象
事实上,这些前证监官员“下凡”到上市公司后,由于多半是虚职,加上这些人此前都是监督上市公司的“婆家”,因此在角色扮演上的确有些尴尬或不好处理。正是这层独特的“人神关系”,使得前证监官员“下凡”到上市公司后出现了一些乱象。
乱象之一是一人多职。比如前福建省证监局局长魏书松不但担任阳光城的独立董事,今年还在刚刚上市的星网锐捷中担任独立董事。
同时任职最多的是罗智扬、徐铁君和何渭滨3人。资料显示,罗智扬除担任中体产业独立董事外,还同时在天津另外两家上市公司津滨发展和天药股份中任职。徐铁君也同时在三家上市公司中江地产、吉林化纤和东北证券中任独立董事。
何渭滨也一人三职,既在江中药业和*ST鑫新任独立董事,同时兼担任诚志股份董事职位。另外还有赵树元、杨汉刚等几位前证监系统的处长同时在两家上市公司中任独立董事。
乱象之二是职位五花八门。尽管多数前官员都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但另外数家给前证监官员安排的职位则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奇怪。
光大证券给前证监会法律部处长陈岚安排的职位是“合规总监”;此前在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任处长的冯戎,到宏源证券后担任战略委员会主任。
也有到上市公司后职位较高的前证监官员。比如原来在证监会上市部信息披露处任副处长的孙议政到招商证券后就担任副总裁;原来在四川证监局任处长的牟跃到宏达股份后任董事;原浙江证监局上市公司处处长邵少敏到广宇集团后也任公司董事。
乱象之三是改换名字在不同上市公司任不同职务。鄂武商A的独立董事崔忠泽就属此类。公开资料显示,此人1946年生,历任武汉市体改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企业改革处副处长、处长、武汉市证管办副主任、中国证监会长沙特派办副主任、中国证监会武汉证管办助理巡视员、湖北证监局助理巡视员,于2007年12月17日担任鄂武商A的独立董事。
蹊跷的是,此人出现在另一家上市公司东风汽车的高管名单中时,名字变成了崔中泽,2007年9月27日开始任东风汽车监事。从东风汽车公开的高管资料看,此人与上述崔忠泽的从业经历和年龄完全相符,实属同一人。
乱象之四是部分前官员否认曾经的独立董事身份。比如中国证监会长春证券监管特派员办事处法规稽查处处长冯淑华就曾任吉林制药的独立董事,在职期间,冯淑华的政府公职是“现拟离休”。但2009年记者致电冯淑华,冯表示自己已经退休,并否认了她担任过吉林制药独立董事这段经历。事实上,冯淑华目前还担任欧亚集团独立董事。
除了利益,还是利益
“证监会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方面,无论在行政级别上还是业务上,与上市公司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曾经的证监官员转而投靠上市公司,背后除了利益,还是利益。”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司治理专家表示。
该人士认为,一方面,证监官员可为上市公司架起关系纽带;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支付薪酬给前官员,“两者是周瑜打黄盖的关系”。要了解前证监官员为上市公司带来什么,看看吉林制药和独立董事的关系即可。
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亏损后,面临退市风险的吉林制药在2007年突然盈利。张守斌努力保住了吉林制药的最后一点希望,并开始了他的行动。据一位接近张守斌的知情人士此前透露,2007年全年,张守斌频繁前往北京,与中国证监会的某位人士接触频繁,连全国的销售市场都顾不上了。张守斌当时曾对那位人士说:“我们公司股价就全靠你了。”
另一个见诸公告的事实是,张守斌曾前后聘请两位提前退休的监管官员担任吉林制药的独立董事。一名是长春证券监管特派员办事处法规稽查处处长冯淑华,冯淑华之后,同样是负责监管职务的徐铁君担任吉林制药的独立董事。徐铁君曾任吉林省证管办处长,吉林证监局某处处长,并任东北证券独立董事。
巧合的是,冯淑华和徐铁君都曾任职吉林省体改委,吉林制药的大部分交易又都是在东北证券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