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担任华国锋翻译的周斌最近撰文说:1980年5月,华国锋应大平正芳首相邀请访问日本……他是一位不拘生活小节的人,常常不扣衬衣袖子的纽扣,坐着时还经常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而露出来的脚上穿的袜子,竟是北京街上不到一元钱一双的大路货……(我)壮着胆子说:“华主席,您身上穿的毛衣可能太厚了一点。是因为太闷热才不扣衬衣扣子的吧。要不要请叶秘书给您换件薄毛衣?”
华国锋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你有意见就直接提么,为什么要拐弯抹角拿毛衣说事呢?说白了吧,不扣纽扣就是为了透透风,舒服一点儿。我自己一直不爱穿西装,原因之一就是不想打领带。”
苏步青怒写《辞职书》
1936年春,浙江大学学生卢庆骏与体育老师发生激烈争执而引起体育老师不满。国民党派来的代理校长郭某认定卢庆骏是“活跃分子”,下令将卢开除。苏步青得知后立即与校方交涉。然而,郭某拒绝苏步青和众多教授的要求,坚持错误的决定。苏步青愤然写下了震动浙大的《辞职书》,表示:“如果校方仍执意不改决定,我即辞职。”
苏步青的《辞职书》一出,浙大学潮蜂起,导致学校瘫痪,郭某只好无奈地离开浙大。卢庆骏不仅保留了学籍,毕业后苏步青还将他留在校数学系任教。卢出国深造归来,先后在浙大、复旦、哈工大任职任教,调入国防部五院工作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起飞作出了贡献。
钱钟书不屑陈寅恪
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出版后曾赠送钱钟书一册。钱钟书只略微翻了翻就束之高阁了。钱钟书在一封信中毫无讳隐地说:“不喜其昧于词章之不同史传,刻舟求剑,故未卒读也。”在他看来,所谓“以诗证史”的《元白诗笺证稿》其实是“刻舟求剑”式的书呆子之作。
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一些考证更是不以为然。如1978年钱钟书在出访美国的一次演讲中说,解放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更无谓的问题”。
尽管钱钟书没有直接点出陈寅恪之名,但在听众听来却不难知晓“大学者”就是陈寅恪。陈寅恪为什么研究这个学术问题,其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