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1日,53岁的列宁在莫斯科郊外的戈尔基村去世。
他去世后,苏联政府在红场建造了列宁墓,列宁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供人们瞻仰。
生化学家伏罗皮耶夫和兹巴尔斯基两位教授发明了一种“魔液”,列宁遗体浸泡在“魔液”中,以免腐烂。
每18个月,更换一次“魔液”。
将近90年后的今天,列宁的面容依旧栩栩如生。
1939年底,苏联卫生部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由兹巴尔斯基负责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
1939年11月20日,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向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报告:“为顺利开展对列宁的遗体保护工作,请求批准组建以兹巴尔斯基为首的实验室。”
在内务部的监控中,实验室工作人员如履薄冰地开展工作。
贝利亚有这样一道命令:“内务部三级政委克罗格罗夫同志为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受克里姆林宫管理局领导,它的经费由管理局负责。”
兹巴尔斯基一直在实验室工作,直到1954年逝世。
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就是时刻观测列宁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浸泡溶液的成分、遗体皮肤表面颜色的变化……
至于“魔液”的化学公式,是绝对禁止泄露的。
1940年初,兹巴尔斯基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列宁遗体头部缝隙有些移位,鼻子变暗。为了消除所发现的的问题,贝利亚下令,在3月1日至4月25日期间关闭了列宁墓。待修复工作完成,列宁墓才重新开放。
苏联解体前,列宁墓科研实验室曾为多个国家的已故领导人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包括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越南的胡志明、安哥拉的阿格什蒂纽·内图,等等。
1949年7月2日,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逝世。
应保加利亚共产党的请求,列宁墓科研实验室为其遗体做了防腐处理。
1949年12月10日,苏联驻保加利亚大使向莫斯科转交了保共中央的信:“在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兹巴尔斯基同志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季米特洛夫同志遗体的防腐工作。”
安哥拉第一任总统阿格什蒂纽·内图去世后,他的遗体也是按苏联技术进行防腐处理的。
由于安哥拉气候炎热,防腐无法达到效果。
因此,阿格什蒂纽·内图的遗体后来重新下葬了。
直到今天,“魔液”的配方依旧是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