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经济新闻中心 - 财经 - 假证盛行暗藏何种需求?


假证盛行暗藏何种需求?




财经  加入时间:2013-5-16 15:26:5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5月16日电(记者向志强)出生证、毕业证、资格证、房产证、记者证……只需要几百元最多几千元的成本,你想要什么证就能得到什么证。南宁警方近日查处了一起公安部督办、号称“广西史上之最”的制贩假证照及公章、车牌大案,打掉11个犯罪团伙、缴获假印章2.5万多枚、假证成品1000多本。

    家族式经营,通过网络面向全国发售

    2012年6月,广西马山县某村有15人在当地以约6000元一本的价格,分别向一韦姓男子“办”得驾驶证。但在一次交警查车时发现,村民购买到的是假驾驶证,上当的村民于是报警。民警进行摸排后,认定有大型团伙在制贩假证,南宁警方遂于2012年11月成立“11·7”专案组。

    随后,专案组摸排到网上一个名为“广石证历”的办假证平台,并以这个网络平台、电话办假证以及街面散发的小广告为切入点,掌握了长期在南宁城中村暂住,面向全国办理制假、贩假的窝点和人员。

    根据南宁市公安局的通报,警方通过采取多警种联合作战,网上网下互动作战,传统侦查方式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等方式,经过三个多月的摸排,摸清了隐藏于南宁市平兴村居民楼的以贺某泉为首的制假证、公章流水线,以及另外四个制假、贩假的团伙和成员的情况。并掌握了其犯罪模式为家族式经营。专案组一边收集固定证据,一边扩线深挖,最终确定了该系列案件涉及11个团伙11个制假贩假窝点,涉案人员30人。

    2012年12月26日凌晨,公安部门组织警力对犯罪团伙进行统一抓捕。今年3月27日,专案组在南宁市北湖村七冬坡一出租房内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军、刘某、王某和贺某桂,并缴获了大量假印章假证件。目前,“11·7”系列案所有涉案人员有17人已被逮捕,6人被取保候审,后期抓获的4人全部被刑事拘留。

  假证泛滥的背后是持久的“市场需求”

    记者了解到,南宁警方此次查获的假公章、假证件涉及面非常广,“一个人从生到死能用到的证件都有”。受访专家认为,假证泛滥与利润高、打击难有关,背后根源则在于目前稍显泛滥的资格认证体系、以证件为符号的价值评价体系共同催生出的社会需求。

    “制贩假证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其存在巨大、持久的市场需求。”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罗国安说,现在有些人考了多少证件,可能连自己都说不清。罗国安强调,受利益驱使,当前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机构组织设置各种名目本无必要的证件考试和证书,并与相关资格认证、行业准入相关联,导致各类证件泛滥,成为假证盛行的重要助推力量。

    当前在很多领域,以证件为符号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人们通过购买假证,可以通过证件背后所体现的“价值”来获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收益。在南宁警方此次查获的假证中,以毕业证、学历证等居多。

    一些专家认为,当今很多单位或领域,用人机制方面仍不太合理,过于注重“硬件”而轻视人本身能力这个“软件”,各种证书成为“门槛”。在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凭、证书等要求的增多,一些人为应聘、升职、调动工作而购买假证,“一朝过关终身受益”之风愈演愈烈。

   专家:需转变以证书作为门槛的评价理念

    受访专家认为,要改变假证屡禁不止的现状,需要从硬件和理念两方面“去证书化”,在清理规范资格认证体系、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转变以证书作为门槛的评价理念。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治安总队行动支队支队长刘毅表示,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纸质证书的盛行既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更为假证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为此,一方面应尽量减少纸质证书,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个人信息管理和认证制度、强化防伪功能。随着信息管理越来越网络化、透明化,假的真的一目了然,购假者再也无法轻易瞒天过海,贩假者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应通过建立完善个人诚信档案、调整相关法律法规等提升使用假证者的成本。”刘毅介绍,虽然制贩假证者会受到相关处罚,但只有在形成最终成品之后才能进行查处,使用假证者更是几乎没有成本。应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建立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将使用假证纳入个人信用报告,提高使用假证者的成本。

    与此同时,以证书为“装饰”“门槛”、价值评判符号的评价体系和理念也亟须转变。罗国安表示,理念的转变需要制度的推进,目前社会上证书泛滥,首先应对现有的各种证书和发证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同时要积极建立良好的人才评判体系,转变唯证书是举的观念。




编辑: 石头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