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考虑到核武器毕竟储存在看守严密的地点,普通犯罪分子很难获取,后者遂瞄准了散落在原苏联全境的650多吨核材料,这些核材料以金属氧化物、溶液及废金属等形式保存,大约可制成4万枚核弹头。俄罗斯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亚历山大·德沃肯认为,相对军方核武库,核电站这种民用设施更容易“出岔子”,因为它们的管理相对松散。
1999年,时任俄原子能部核材料登记和监督处处长叶拉斯托夫透露,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发生了52起核材料盗窃案。如在1993年12月,乌克兰内务部工作人员当场抓住了一伙准备将铀-235偷运出国的“生意人”;1993年10月20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在更换3号机组的核燃料时,惊觉123克放射性物质不翼而飞……
白宫以裁军为筹码
“负责这项任务的官兵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如果核武器被试图挑起冲突的势力控制,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就不是我们能预测的了。”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动荡的形势,触动了对核安全高度敏感的白宫的神经。1991年12月21日,美国就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达成协议,要求后3国将在次年7月1日前把各自保存的战术核武器移交至俄罗斯中央工厂,在监督下拆除。美国答允支付运输、仓储及看守这些核武器的费用,并以撤回驻扎在海外的部分战术核武器为交换。
尽快将数千件核炮弹、核地雷等从原苏联各个地区转移到安全地带,不仅是一项紧急使命,更面临重重阻力:存放核武器的仓库大多设在偏远的深山老林,犯罪分子、地方武装乃至军火贩子早就对这些价值千金的“宝贝”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意外。
“负责这项任务的官兵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俄军事专家亚历山大·戈尔茨表示,“如果核武器被试图挑起冲突的势力控制,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就不是我们能预测的了。”
令人稍稍安心的是,除了俄、白、乌、哈,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前,便已将境内的大部分战术核武器运回俄罗斯。1992年5月6日,部署在白俄罗斯、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的战术核武器也提前运到。近两个月后即7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美国按照约定,已将2400件分布在海外的陆基或海基战术核武器撤离。
乌克兰这颗“炸弹”最难拆
部分美国政要甚至要求把乌克兰与伊朗、伊拉克等“具有重大危险的国家”相提并论。
接下来就轮到威胁更大的战略核武器了。在会晤时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时,俄总统叶利钦保证:上述拥有战略核武器的国家中,3个将销毁这些武器,使俄罗斯成为苏联核武库的惟一继承者。不久后,华盛顿就对白俄罗斯、哈萨克、乌克兰分别展开了外交攻势。
前两者爽快地接受了美俄的共识,与乌克兰的谈判却卡了壳——乌不同意交出名下的战略核武器。
按理说,乌克兰不应该对这笔危险的“苏联遗产”感兴趣——仅仅6年前,乌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惨烈的爆炸事故,引发的核污染举世震惊。再者,与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乌克兰当时的经济也是一片惨淡,许多曾在苏军中服役的官兵放下自尊,兼职当保安或开出租车养家。正如曾任美国驻乌大使的史蒂文·皮弗所说,当时的乌克兰“既无经济能力,亦无专业人才”保管这批核武器。
既然如此,乌克兰为何拒不交出这些“烫手山芋”呢?时任乌总统克拉夫丘克一言以蔽之:我们不想免费奉上!
就这样,乌克兰与美国围绕战略核武器的销毁问题打起了口水仗。美联社报道形容,“其激烈之程度,再老练的外交官也会上火。”部分美国政要甚至要求把乌克兰与伊朗、伊拉克等“具有重大危险的国家”相提并论。
1993年中,忍无可忍的美国决定采取孤立政策,中止了同乌克兰的对话和经济合作,意图用事实告诉乌领导人,放弃核武器是获得国际支持的必需条件。内外交困下,乌克兰的立场开始松动,逐步向美国靠拢。1993年7月,乌国防部长K·I·莫罗兹飞抵华盛顿,签订了两国在国防及军事方面的合作备忘录,美国同意拨款3。5亿美元帮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在“金元外交”攻势下,乌克兰这颗“定时炸弹”总算被拆除了。
收容核人才终归百密一疏
美方建议,在俄罗斯成立一个国际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专门“收容”原苏联核科学家,防止他们被“别有用心的国家”收买,导致核扩散。
核武器的威胁消除了,西方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俄罗斯一蹶不振的经济,又把另一个长期性问题推到了他们面前:规模比核弹头更庞大的原苏联核专家队伍,又该如何处置?
1992年5月,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在讲话中称,原苏联与核武器有关的人员约100万人,其中高级设计师与工程技术专家2000人左右,从事核原料加工和生产的有3000到5000人。苏联解体后,他们中的许多没了工作,生计窘迫。一些试图跨越“核门槛”的国家看准机会,纷纷开出优厚的待遇,吸引原苏联专家加盟本国核计划。
针对这种情况,1992年2月17日,美国国务卿贝克提出建议:在俄罗斯成立一个国际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专门“收容”原苏联核科学家,防止他们被“别有用心的国家”收买,导致核扩散。为显示自身的诚意,美国愿为该中心提供2500万美元启动经费。
“中心建立后,数千名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科学家被吸纳进来。”史蒂文·皮弗回忆道,“至于是否吸纳了每一个需要吸纳的人,我实在说不太准。”
对于这位美国外交官的疑虑,历史给出了令人不安的答案——日后的事实显示,华盛顿与莫斯科的算计终归百密一疏。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伊朗在一名外国核科学家的帮助下,已经掌握了尖端的原子弹多点起爆技术,这名科学家正是来自原苏联的维亚切斯拉夫·丹尼兰科,当外界察觉时,他已在伊朗工作了至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