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定约束力有限
1953年0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根据协定,双方将成立朝鲜军事停战协定委员会和中立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长期以来,军停委一直作为南北间调解纷争的唯一交流工具发挥作用,停战协定之后的数十年间,半岛虽然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但这些冲突并没有升级为战争,一个原因就是军停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解和误判。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半岛的和平状态得以保持并非停战协定本身的约束力。停战协定一直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裁制度,军停委和中监委没有处理双方或单方违反协定行为的足够权限与实质性手段。
1957年6月21日军停委第75次会议上联合国军单方面宣布,废除它对停战协定“关于不得以增援性武器运进朝鲜半岛”的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并将新型武器运进韩国。自此以后,南北间的军备竞赛加剧,停战机制的军备控制功能也随之丧失。换言之,50年代年起停战协定已名存实亡。
世界格局的影响
半岛战火之所以没有重新点燃,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冷战格局中南北双方的势均力敌的对峙状态以及驻韩美军在内的各种制约因素。
但是冷战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交恶;70年代初以后,中美关系日渐改善并建交,世界形成中美苏三大格局,北方同盟开始面临深刻危机。而金日成则奉行独立自主路线,试图在中苏两国间保持中立,寻求平衡,但事实上这种平衡犹如走钢线,难免与中苏两国不发生冲突,由此朝鲜与中、苏之间双边关系时冷时热,北方同盟处于一种貌合神离,濒临瓦解的阶段。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游说与压力下,美日韩南方三角同盟关系则日渐密切。到中苏关系完全破裂时,朝鲜与韩国之间综合国力较量已完全处于下风,苏联也在同美国旷日持久的军事竞赛中开始变得虚弱不堪,这对于安全上完全仰赖同盟力量支持的朝鲜来说,无疑如履薄冰。
90年代初,东欧突变和苏联解体,朝鲜突然之间失去了它最为强劲力量的庇佑。而美国从其冷战后东亚乃至全球安全战略考虑,加强了与日韩的军事合作,继续保持了在东亚地区的大量驻军。这些横在在家门口的枪炮无疑给朝鲜极大的压迫感,使其感到国际安全受到极度威胁。
单方面寻求对话
从1974年起,朝鲜曾多次致函美国和联合国,要求同美国谈判签署和约,以取代停战协定。1984年1月朝鲜提出朝美缔结和平协定,1991年,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后,朝鲜又提出要改变同联合国的不正常关系,解散联合国军驻韩司令部,撤走驻韩美军,同美签署和约,变停战体制为和平机制。而此时,在朝鲜的操刀下,原本监督执行《停战协定》的重要构件军事停战委员会及其下属中立国监督委员亦被撤销,实际处于完全停止运转状态,停战机制完全瘫痪。
对于朝鲜的提议,美国基本不买账,美国更倾向于多方来解决朝鲜问题。
1996年美国与韩国提议召开四方会谈,此目的在于,一方面朝鲜战争美军遗骸、朝鲜导弹、核开发等问题使其感到有同朝鲜进行对话和接触的必要,而另一方面,朝美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因为发展美朝关系会对美韩关系的健康维系产生不利影响,四方会谈既可间接地为韩国提供一个开展朝韩对话、运作南北关系的机会,又可钝化朝鲜要求缔结和平协定的攻势。此外,撤走驻韩美军无疑对美国东亚战略体系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驻韩美军很难说是美韩之间的问题,一旦美国与朝鲜缔结和约之后,美军驻韩的合法性立即遭到质疑。
其实,2009年5月27日,朝鲜就以“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为由,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甚至声称“朝鲜半岛即将重回战争状态”
实际上,朝鲜一时向美国主动伸出橄榄枝,一时板起脸来作强硬状,这种忽软忽硬、忽冷忽热的对美姿态,都为了直接和美国进行双边会谈,其最终目的,是与美国缔结和约,确保美国不对朝鲜进行或间接军事干预,同时通过朝美关系正常化,从美国获得急需的经济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