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后半生颇为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主席、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有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6年,张伯驹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贴》、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孤品,无偿捐给国家。这8件作品件件都是宋元以前的书画,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最顶尖的国宝。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纸本法书,又是汉隶到草书间过渡阶段的佳作,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让张伯驹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他却被打成右派。张柱堂说,这与康生有关。
当时,在中央主抓意识形态的康生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一天,康生造访张家,说自己也爱好收藏,提出想看看张伯驹的藏品,开开眼界。张伯驹拿出12幅藏品,康生看后赞不绝口。康生借口其妻也喜欢古字画,问能否拿回去借看3天。张伯驹同意,但是直到半年后,康生也没有归还。
后来,陈毅约张伯驹下棋时知道了此事,便在向周总理汇报工作之余谈及此事。周总理让邓颖超去康家,向康生夫人婉转谈起此事。当晚,康生就派人将古字画送回。
1957年,张伯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吉林,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了8个月后又被勒令退职,发配吉林舒兰插队落户。舒兰县不愿接收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张伯驹夫妇只好无奈地回了北京。
1972年陈毅逝世后,和陈毅交情颇深的张伯驹写的90字挽联引起了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的注意。在毛主席的过问下,经周总理亲自办理,张伯驹才正式落户于北京,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