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3月13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一份关于原子弹制造经过的“史密斯报告”,让蒋介石了解原子弹威力的同时,也把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计划推上了日程。其实,1945年8月原子弹爆炸,也让中国军界和科学界看到了它的威力和战略价值。当时的军统局长戴笠就曾在一份密电中力陈“查美国最初研究原子弹始于一、二外国物理学家,继即成立一顾问委员会,由工兵军官三人与科学家数人主持之,逐渐推进,我国似亦可先组一顾问委员会主持其事,暂隶兵工署办理,以保机密而专责成。”
国防部长白崇禧也在一份密电中建议成立“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积极发展原子弹,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教育界要求研制原子弹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胡适和梅贻琦就曾到处游说上层,张罗人才。物理学家吴有训、赵忠尧等人也在中央研究院准备展开铀矿含量测定的工作。作为地质学家,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兼教育部长朱家骅本人,还为此找到了勘探铀矿所需的一些设备。在中国的原子弹研究计划中,俞大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俞大维于美国的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灵魂人物葛洛夫中将,具有类似的特质,他是中国兵工的先驱,在出任军政部次长之前,当过12年的兵工署的署长,留学柏林大学期间,俞大维专攻数理逻辑与哲学,他曾经听过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之后,他兴趣转移,开始在德国修习“弹道学”,成为中国少数钻研“弹道学”的专家,在筹组原子顾问委员会的初级阶段,俞大维的人脉网络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原子弹计划的三个核心人物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和数学家华罗庚都和他交谊甚深,这三位是当时全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三位一体,组成了原子弹研制的“黄金搭档”。
1946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日后成为“原子能研究委员会”的11位学者,由俞大维率领在重庆会见了蒋介石,为了展现研发原子弹的决心,蒋介石当即下令军政部拨给经费十万元法币,作为启动中国原子弹计划的开办经费。两个月之后,国民政府悄悄成立了“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蒋介石再次下令,拨给美金50万元,作为原子弹研究经费。中国的“曼哈顿计划”启动了。